相。
聽聞菩薩藏法為相。
聽聞諸攝法為相。
聽聞方便善巧為相。
聽聞梵住為相。
聽聞神通為相。
聽聞正念正智為相。
聽聞念住為相。
聽聞正勝為相。
聽聞神足為相。
聽聞緣起為相。
聽聞無常為相。
聽聞苦法為相。
聽聞無我為相。
聽聞寂靜為相。
聽聞空為相。
聽聞無相為相。
聽聞無願為相。
聽聞無加行為相。
聽聞善根加行為相。
又舍利子,如是自在為相。
聞法為相。
對治雜染為相。
制伏一切煩惱想為相。
贊美智者為相。
親觐聖者為相。
遠離非聖為相。
聽聞聖者為相。
聽聞諸根為相。
聽聞修習随念為相。
聽聞覺分為相。
聽聞聖八支道為相。
聽聞如來力無所畏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無礙辯才十八不共佛法為相。
如是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诃薩。
若於此聽聞。
即於此解了。
若於此解了。
即於此正行。
何以故?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
於菩薩藏微妙法門。
聞相趣入。
方便無量。
吾今略說四十一種。
舍利子,何等為相。
一者若有菩薩。
於此法門生欲樂者,當知此菩薩摩诃薩。
即為聽聞聞便解了。
既解了已便行正行。
二者若有菩薩。
於此法門生於欲解當知此人。
即是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三者若有菩薩。
於此法門方便趣入。
當知此人即是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四者若有菩薩。
親近善友。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五者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心無有慢。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六者若有菩薩。
恭敬多聞。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七者若有菩薩。
於多聞者生尊重心。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八者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旋繞奉敬。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九者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行謙下心。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十者若有菩薩。
親近多聞。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十一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攝耳谛聽。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十二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承事迎逆。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十三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思惟義趣心定不亂。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十四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起珍寶想。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十五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起良藥想。
此人即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十六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能起息滅貪瞋癡想。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十七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聞已能持。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十八若有菩薩。
趣覺於法。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十九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樂其智慧。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二十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聞已覺悟。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二十一若有菩薩。
聞無厭足。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二十二若有菩薩。
聞說柁那便增長舍。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二十三若有菩薩。
聞說屍羅便守護戒。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二十四若有菩薩。
聞說羼底便能修忍。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二十五若有菩薩。
聞說毗利耶。
便起正勤無倦精進。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二十六若有菩薩。
聞說靜慮便入靜慮其心不散。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二十七若有菩薩。
聞說般羅若其心決定。
便修智慧為盡諸漏。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二十八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生大歡喜。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二十九若有菩薩。
聽聞法已身調適者,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三十若有菩薩。
聽聞法已其心勇銳。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三十一若有菩薩。
聞大乘經心生信欲。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三十二若有菩薩。
聞攝法已其心趣入。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三十三若有菩薩。
聞說念住便即趣於身受心法。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三十四若有菩薩。
聞說正勝。
便於惡法已生未生。
若背若舍。
若彼善法已生未生。
不舍覺轉。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三十五若有菩薩。
聞說神足即能奉行生身輕性。
生心輕性。
生欲輕性。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三十六若有菩薩。
聞說靜慮便靜思惟其心趣入。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三十七若有菩薩聞諸法中不輕蔑行。
便於衆生起大慈心。
於入苦者起大悲心。
於正法所起大喜心。
於不善所起大舍心。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三十八若有菩薩。
聞說根已,其心趣入於彼諸根。
所謂信根精進根。
念根。
慧根。
三摩地根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三十九若有菩薩聞說覺分。
其心趣入覺悟法性。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四十若有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