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
聞說道支。
其心趣入涅槃正路。
此人則為聽聞解了。
行於正行。
四十一若有菩薩。
聞說如來力無所畏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無礙辯才十八不共佛法及馀無量諸佛正法。
皆聽聞已,其心趣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人如是如法聽聞。
既聽聞已便能解了。
既解了已行於正行。
舍利子,我已說是四十一法趣入聞相。
諸菩薩摩诃薩。
當於中學。
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聞慧本相。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行菩薩行者,應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
鄭重聽聞受持讀誦。
思惟其義通微妙法。
複為他人廣分别說。
是行資糧。
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於如是法而起正行。
舍利子,菩薩於法起正行者,所謂如說修行。
建立而祝是名於法而起正行。
若複有能一切不齲是名於法而起正行。
何以故?舍利子若取於法即名邪行。
無處無位執取法人。
由如是法能得出離。
必無是處。
何以故?無取行人。
於法無行。
尚應生疑。
無作用故。
況取法行而非邪行。
是故應當不取諸法而行正行。
又舍利子,若於諸法無有障礙。
是名正行。
若於諸法不輕蔑者,是名正行。
若於諸法不取不舍不生不滅。
是名正行。
乃至若於諸法無合無散。
是名正行。
又舍利子,如我所說若有是處。
無有少法而可見聞。
亦無可說。
如是一切諸法非可得見。
非可執齲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是一相。
所謂無相。
又舍利子,一切諸法性本無相。
若有菩薩。
說於無相。
是則無相。
還應可說。
何以故?無相有相皆無相故。
不可說言:此為有相。
此為無相。
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诃薩。
能悟如是一切法相。
即是無相。
不可得見。
不可執齲如法了知。
是名正行。
菩薩摩诃薩。
勤修如是正法行已,當於諸法證入無障照明之慧。
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安住正行聰叡者,於菩薩藏善決定。
此人於法不起執,無執取行相如是,證得諸法不為空,非於諸法空平等。
又非空法有所執,無執正行相如是,
於法無取亦無舍,亦非取法以為法。
無取是名諸法相,無取正行相如是,若於諸法智無礙,此智無有不焚燒。
於焚燒智無所執,諸法正行相如是,
智者安住遠離德,於法應起勤精進。
若能依止軌則行,爾時當入清淨門。
是清淨門通諸法,亦了有情諸欲解。
智者雖知無所觀,而能演宣如是法。
於甚深法了勝義,常於深義勝決擇。
踴現無邊功德行,明智多聞如大海。
於彼所說諸文義,究竟無能證得者,以彼文義俱無邊,真實正行恒無動。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於菩薩藏微妙法門。
殷重聽聞。
乃至為他如法說已,當知是菩薩摩诃薩。
於一切法獲得光明。
能破一切無明黑闇及諸翳膜。
舍利子,如是光明即為智慧。
何以故?善不善法皆能明了如實知故。
是菩薩摩诃薩。
修如是法獲明慧已,乃至命難衆苦因緣。
決定不造諸不善法。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
為欲永滅不善法。
故随所聞法極善通達。
既通達已,是則說為牟尼寂靜。
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正行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如人入闇室,覆蔽絕光明。
雖有衆色像,非明眼所見。
如是雖有人,内具諸明解。
不聞於正法,善惡何能曉。
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
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聞能增長慧。
慧能修淨義,得義能招樂。
聰慧得義已,證現法涅槃。
淨覺法相應,證得第一樂。
聞菩薩藏已,正法善安祝為世大光明,行菩提妙行。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於能受持菩薩藏經正行人所。
深起敬心善知識想。
既生想已,又於大菩薩藏微妙法門。
倍複尋求。
令此法門轉增明淨。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為求菩薩藏故。
發生信欲。
策勵正勤。
撿攝其心。
令定安祝是菩薩摩诃薩。
於四正斷方便修成。
一切法中得無障礙。
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所謂說法者,即為善知識。
恭敬聽聞法,安住於正行。
欲解常無退,精進常高勇。
淨慧常修治,於智常安祝
自然達諸法,不随於信行。
以智觀於法,是為諸佛說。
智者分别句,趣義善加學。
於白黑品等,常修常遠離。
心曾無厭倦,於法無退沒。
身欲并輕安,速得心精進。
由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