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般若不與執我同止。
不與有情命者數取養育意生摩納婆等同止。
乃至不與住我見等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與業障同止。
不與煩惱障法障見障報障智障同止。
乃至不與一切随俗習氣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與思惟分别同止。
不與相貌所緣見聞念識同止。
乃至不與一切結縛增益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與慳舍同止。
不與持犯忍恚勤怠靜亂愚慧同止。
乃至不與一切波羅蜜多能治所治諸法智性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與遠離同止。
不與住不遠離邪性正性善及不善有罪無罪生死。
涅槃同止。
乃至不與一切相對治法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與種種差别性同止。
不與國土差别性諸佛差别性有情差别性諸法差别性同止。
乃至不與一切差别性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與無智同止。
不與智識世俗勝義乃至不與一切有情相貌作意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與慧不現行同止。
不與無身無形無相無為同止。
乃至不與一切思惟心意識安住等法而共同止。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有般若微妙清淨。
不與如是無量無邊有為行法而共同止。
舍利子,如是名為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摩诃薩般若之相應如是學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安住大乘大菩薩藏。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獲得般若分别善巧。
當知是菩薩摩诃薩。
即以此法於諸法中明了通達獲得善巧。
舍利子,雲何名為如是般若分别善巧。
舍利子,如是善巧無量無邊。
吾今略說十種善巧。
何等為十。
所謂蘊法善巧。
界法善巧。
處法善巧。
谛法善巧。
無礙解善巧。
依趣善巧。
資糧善巧。
道法善巧。
緣起善巧。
一切法善巧。
舍利子,如是十種微妙善巧所有分别。
若通達者,是則名為般若分别。
菩薩摩诃薩於是善巧應當修學。
複次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而能通達蘊法善巧。
舍利子,蘊法善巧者,所謂依諸蘊法起於言說。
何等言說。
舍利子,如是言說,猶如幻化陽焰夢中傳響光影。
是故如來以無礙辯。
為諸衆生說如是法。
舍利子,我說此色喻如聚沫。
何以故?舍利子,即此聚沫本無有我。
亦無有情。
無生者,無命者,無數齲無養育。
無意生。
無摩納婆。
以聚沫性即色自性。
菩薩摩诃薩。
於如是法善巧知之。
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又舍利子,我說此受喻如水泡。
何以故?舍利子,即此水泡本無有我。
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齲無養育。
無意生。
無摩納婆。
以水泡性即受自性。
菩薩摩诃薩。
於如是法善巧知之。
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又舍利子,我說此想喻如陽焰。
何以故?舍利子,即此陽焰本無有我。
亦無有情。
無生者,無命者,無數齲無養育。
無意生。
無摩納婆。
以陽焰性即想自性。
菩薩摩诃薩。
於如是法善巧知之。
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又舍利子,我說此行喻如芭蕉。
何以故?舍利子,即此芭蕉本無有我。
亦無有情。
無生者,無命者,無養育。
無數齲無意生。
無摩納婆。
無作者,無受者,以芭蕉性即行自性。
菩薩摩诃薩。
於如是法善巧知之。
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又舍利子,我說此識喻如幻事。
何以故?舍利子,即此幻事本無有我。
亦無有情。
無生者,無命者,無養育。
無數齲無意生。
無摩納婆。
無作者,無受者,以幻事性即識自性。
菩薩摩诃薩。
於如是法善巧知之。
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舍利子,所言蘊者說名世間。
世間之法即敗壞相。
是故當知諸世間性即蘊自性。
舍利子,何等名為世間性耶。
謂無常性苦性無我性。
如是等性名為蘊性。
如是蘊性即世間性。
菩薩摩诃薩。
若於是中善巧知者,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诃薩。
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精勤修習蘊法善巧複次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而能通達界法善巧。
舍利子,界法善巧者,所謂法界即為地界。
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堅鞕相故。
又法界者即為水界。
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濕潤相故。
又法界者即為火界。
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成熟相故。
又法界者即為風界。
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搖動相故。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若於是中如實了知。
是則名為界法善巧。
又舍利子,言法界者即眼識界。
何以故?以彼法界非照明相故。
又法界者即耳識界。
何以故?以彼法界非聞聲相故。
又法界者即鼻識界。
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嗅香相故。
又法界者即舌識界。
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嘗味相故。
又法界者即身識界。
何以故?以彼法界非覺觸相故。
又法界者即意識界。
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分别相故。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若於是中如實了知。
是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