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界法善巧又舍利子,如是我界與法界平等。
有情界與法界平等。
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與法界平等。
生死界涅槃界與法界平等。
如是乃至虛空界法界。
及一切法界皆悉平等。
舍利子,以何義故而得平等。
謂由空平等故。
一切法平等。
無變異平等故。
一切法平等。
又舍利子,若有宣說有為界證入無為界證入。
如是則有無量無邊。
若諸菩薩摩诃薩。
作是簡擇證入法界。
是則名為界法善巧。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诃薩。
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應勤修習界法善巧複次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而能通達處法善巧。
舍利子處法善巧者,眼為是空無我我所。
菩薩摩诃薩。
如實了知如是眼性。
乃至意為是空無我我所。
菩薩摩诃薩。
如實了知如是意性。
菩薩摩诃薩。
雖於諸處不積集不善。
而積集於善。
然於善不善中。
不起二相。
如是了知是名菩薩摩诃薩處法善巧。
又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於眼處色處。
而能通達善巧了知。
舍利子,謂於眼色觀見離欲。
然於離欲而不作證。
如是了知。
是名菩薩處法善巧。
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即此意法觀見離欲。
然於離欲而不作證。
如是了知。
是名菩薩處法善巧。
又舍利子,諸佛如來說微妙法。
或說聖處或非聖處。
言聖處者堪受道法。
非聖處者遠離道法。
菩薩摩诃薩安住於道。
於離道住諸衆生所。
獲得大悲不舍道處。
若有菩薩。
如是了知善通達者,是名菩薩摩诃薩處法善巧。
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
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應勤修學處法善巧複次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而能通達谛法善巧。
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诃薩。
有四種行入谛善巧。
何等為四。
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舍利子,雲何名為苦智乃至道智。
謂於諸蘊本無生智。
如是之智名為苦智。
於諸染愛永斷滅智。
如是之智名為集智。
謂於一切無生無壞。
如是之智名為滅智。
於一切時諸所緣法無有損益。
如是之智名為道智。
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
於是四谛。
以如是等智慧了知。
雖複明達而不作證。
何以故?為欲成熟諸衆生故。
如是具足名谛善巧。
又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谛善巧者,複有三種。
何等為三。
一者世俗谛。
二者勝義谛。
三者相谛。
舍利子,世俗谛者,當知乃至世間所有語言文字音聲假說。
如是等相名世俗谛。
勝義谛者,所謂若於是處尚非心行。
況複文字而能陳說。
如是等法名勝義谛。
相谛者所謂諸相即是一相。
如是一相即是無相。
如是說者名為相谛。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於世俗谛為衆生故說無厭倦。
勝義谛者,於中作證而無退堕。
於彼相谛深達本性了知無相。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精勤修學谛法善巧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精勤修學谛善巧者,如實當知。
複有一谛無有第二。
何等一谛。
所謂滅谛。
舍利子,諸佛如來於此一谛。
明了通達無有增益。
既通達已,為處增益諸含生等。
宣說如是一谛之法。
令彼修學悟無增益故。
舍利子,若有菩薩作如是知。
是名菩薩摩诃薩谛法善巧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複應修學谛法善巧。
舍利子,谛善巧者,謂善通達諸聖谛故。
何等名為通達聖谛。
舍利子,苦聖谛者謂五受蘊其性實苦是名苦谛。
菩薩摩诃薩。
於是谛中通達五蘊皆為苦相。
夫苦相者即為空相。
如是則名為苦聖谛。
舍利子,集聖谛者五受蘊因。
随眠愛見是名集谛。
菩薩摩诃薩於此因法。
若愛若見無有增益。
無取無迷明了通達。
如是則名為集聖谛。
舍利子,滅聖谛者,若五受蘊究竟滅盡是名滅谛。
菩薩摩诃薩。
觀是谛法。
不失前際。
不往後際。
不住現在。
明了通達。
如是則名為滅聖谛。
舍利子,道聖谛者,若依彼道。
證得苦智集智滅智。
無第二智是名道谛。
菩薩摩诃薩。
於如是谛明了通達。
無有分别。
是則名為趣苦滅行聖谛。
是故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若於此谛以智觀察。
亦令衆生觀察解了。
是名菩薩摩诃薩谛法善巧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於是谛法。
又應觀知如是四谛。
雲何苦谛。
於諸一切能受所受皆是苦谛。
於如是中善當簡擇。
即此智性善簡擇覺明了通達。
是名菩薩苦聖谛。
雲何集谛。
若從是因諸蘊集起皆是集谛。
於如此因如實了知。
是名菩薩苦集聖谛。
雲何滅谛。
諸受永息無所覺受。
是名滅谛。
雖觀受滅而不作證如是通達。
是名菩薩苦滅聖谛。
雲何道谛。
若善修習離受聖道。
是名道谛。
譬如船筏不求於受亦不求道。
是名菩薩趣苦滅行聖谛。
如是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诃薩。
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