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依寂靜定發四種見。
而此四見非畢竟淨。
若能通達如此法者,是名菩薩摩诃薩谛法善巧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於是谛法善巧通達。
若證於滅則苦不生。
觀無生智是名苦智。
舍利子,有為生緣觀察此有非有非無。
如是之智名為集智。
舍利子,一切生者即是無生。
了知此故都無所滅。
此無滅智名盡滅智。
舍利子,若如是道無所稱量。
無所追尋。
無所觀察。
名廣大智。
如是之智名為道智。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於此谛法善能建立。
而於谛智無所住著。
是名菩薩摩诃薩谛法善巧。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精勤修是谛法善巧複次舍利子,雲何名為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獲無礙解善巧。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以具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故。
具足四種無障礙解。
何等為四。
所謂義無礙解。
法無礙解。
詞無礙解。
辯無礙解。
舍利子,何等名為義無礙解。
舍利子,諸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獲是義無礙解。
謂一切法勝義處智。
觀是智者即義無礙解。
如是諸覺智。
因智。
緣智。
和合智。
遍随行智。
廣大緣生智。
法性無雜智。
如來随入智。
安住實際智。
於空法中随覺觀智。
於無相法如所觀智。
於無願法起願行智。
於無加行起加行智。
於一理趣觀入證智。
於無有情觀入證智。
於無我法觀入證智。
於無命者一向入智。
於無數取觀勝義智。
於過去世觀無礙智。
於未來世觀無邊智。
於現在世觀一切處智。
於諸蘊法觀如幻化智。
於諸界法觀等毒蛇智。
於諸處中觀如空燼智。
於諸内法觀寂靜智。
於諸外法觀無所行智。
於諸境界觀無所有智。
於諸念住觀安住智。
於彼諸趣觀随行智。
於諸緣起觀現見智。
於諸谛法觀通達智。
於一切苦觀無生智。
於一切集觀無加行智。
於一切滅觀離相智。
於一切道觀拔濟智。
於諸法中觀句分析智。
於諸根法觀證入智。
於諸力法觀無屈伏智。
於奢摩他觀所依處智。
於毗缽舍那觀明照智。
於諸幻事觀虛集智。
於諸陽焰觀迷亂智。
於所夢事觀虛見智。
於彼傳響觀緣合智。
於彼光影觀無動智。
於差别相觀一相智。
於諸系縛觀離縛智。
於諸相續觀無相續智。
於聲聞智觀随聲入智。
於獨覺智觀廣大緣生入一境智。
於佛大乘觀知一切善根資糧能積集智。
舍利子,諸如是等一切觀智。
是名菩薩摩诃薩義無礙解。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複有義無礙解。
所謂依趣之義。
以諸法性之所依趣。
何以故?以一切法遍皆是空。
空性義者說名為義。
以一切法遍皆無相。
無相義者說名為義。
以一切法遍皆無願。
無願義者說名為義。
以一切法遍皆遠離。
遠離義者說名為義。
以一切法遍無有情無命者無數取無數取義。
說名為義。
菩薩摩诃薩。
若能随入如是相義。
是則名為義無礙解。
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诃薩。
說是義者,當知是為說無住法說無盡法。
即說一切之所顯說。
即說一切智者諸無礙解所簡擇義。
當知是人即為諸佛世尊印可随喜。
當知此智是為真慧。
是為實慧。
是為無異慧。
是為諸處簡擇無礙之慧。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如是了知。
是則名為義無礙解複次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法無礙解。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獲是法無礙解者,謂諸法中随證入智。
何等名為随證入智。
舍利子,謂諸法中有所證入。
何等諸法。
謂善不善。
有罪無罪。
有漏無漏。
世間出世間。
有為無為。
染污清淨。
若有随順生死及以涅槃。
於如是等一切法中。
随能證入。
法性平等菩提平等。
如是智性是則名為法無礙解複次舍利子,法無礙解者,菩薩摩诃薩。
以如是解心智。
證入如是貪行。
如是入證假立貪行。
或複證入方便貪行。
或複證入堅固貪行。
或複證入微薄貪行。
或複證入非處貪行。
或複證入營求貪行。
或複證入宿世貪行。
或複證入無邊異相貪行。
或複證入現在衆緣貪行。
又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了諸有情如是貪相。
所謂或有衆生内貪非外貪。
或有衆生外貪非内貪。
或有衆生内外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衆生色貪非聲貪。
或有衆生聲貪非色貪。
或有衆生色聲俱貪。
複次或有衆生色貪非香貪。
或有衆生香貪非色貪。
或有衆生色香俱貪。
複次或有衆生色貪非味貪。
或有衆生味貪非色貪。
或有衆生色味俱貪。
複次或有衆生色貪非觸貪。
或有衆生觸貪非色貪。
或有衆生色觸俱貪。
又舍利子,或有衆生聲貪非香貪。
或有衆生香貪非聲貪。
或有衆生聲香俱貪。
複次或有衆生聲貪非味貪。
或有衆生味貪非聲貪。
或有衆生聲味俱貪。
複次或有衆生聲貪非觸貪。
或有衆生觸貪非聲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