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五十二(玄奘譯)

首頁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八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複次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依趣善巧。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於四依趣善能具足。

    何等為四。

    所謂依趣於義。

    不依趣文。

    依趣於智。

    不依趣識。

    依趣於了義經。

    不依趣不了義經。

    依趣於法。

    不依趣數取趣者,舍利子,雲何名為依趣於義不依趣文。

    複以何等為文為義。

    舍利子,所言文者,謂諸世間諸法作用傳習文詞。

    所言義者,謂所通達出世間法。

    所言文者,宣示可樂布施調順寂靜言詞。

    所言義者,謂所布施調順寂靜。

    決定了知無朽壞智。

    所言文者,诃毀生死分别言詞。

    所言義者,生死不染徹見法性。

    所言文者,稱揚贊歎涅槃功德。

    所言義者,謂諸法性涅槃無分别性。

    所言文者,随順諸乘建立言說。

    所言義者,一理趣法善通達智。

    所言文者宣說舍離諸所有法。

    所言義者,謂是三輪究竟清淨。

    所言文者,宣說律儀身語意業受持學處杜多功德。

    所言義者,身語意業皆不可得。

    不由加行屍羅清淨。

    所言文者,宣說忍受瞋恚裁忿憍慢傲逸。

    能行是忍名善丈夫。

    所言義者,謂善證得無生法忍。

    所言文者,演諸善根發起精進。

    所言義者,無取無舍無住精進。

    所言文者,宣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所言義者,滅盡定智。

    所言文者,一切聞持諸慧根本。

    所言義者,不可說義。

    所言文者,謂能開示三十七覺分聖道正法。

    所言義者,證得菩提分法正行之果。

    所言文者,謂能開示苦集道谛。

    所言義者,於滅作證。

    所言文者,開示無明為初乃至老死。

    所言義者,謂無明滅故。

    乃至老死亦滅。

    所言文者,宣說止觀資糧正法。

    所言義者,明解脫智。

    所言文者,宣說貪瞋及癡等分行法。

    所言義者,謂無分别心解脫智。

    所言文者,開示一切障礙之法。

    所言義者,謂無障礙解脫之智。

    所言文者,開示三寶稱贊功德。

    所言義者,離欲法性無為無著功德正行。

    所言文者,宣說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修學功德發起正行。

    所言義者,謂刹那心相應。

    證覺一切智智。

    舍利子,舉要言之。

    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聲教。

    皆名為文。

    諸離一切言音文字。

    理不可說是名為義。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依趣於義不依趣文。

    複次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依趣於智不依趣識。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善巧了知諸有言教數取趣義。

    是名為識此不應依。

    諸有言教如法性義。

    即是於智此應依趣。

    又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

    由二法善巧。

    便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何等為二。

    謂識及智。

    舍利子,何等為識。

    何等為智。

    舍利子,所言識者,謂四識祝何等為四。

    一者色趣識所依止。

    二者受趣識所依止。

    三者想趣識所依止。

    四者行趣識所依止。

    如是識祝是名為識不應依趣。

    所言智者,於五取蘊。

    識不安祝諸蘊遍智。

    是名為智此應依趣。

    所言識者,謂能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是了知則名為識不應依趣。

    若有說言四種識住識不安祝此則名為識之法性。

    若於法性不雜亂智。

    是名為智則可依趣。

    又複識者,所謂了别眼所識色。

    耳所識聲。

    鼻所識香。

    舌所識味。

    身所識觸。

    意所識法。

    如是了别是名為識。

    所言智者,若於内處心慮寂靜。

    若於外處尋伺不行。

    依趣於智。

    不於一法而生分别。

    如是等相名之為智。

    又複識者,從所緣境而生於識。

    從諸作意而生於識。

    從遍分别而生於識。

    如是等相名之為識。

    所言智者,無取無執無緣無了别無所分别是名為智。

    又複識者,於諸一切有為行法。

    識所依趣是名為識。

    所言智者於無為法無識能行此無為智是名為智。

    又複識者,有生有滅有住之識。

    故名為識不應依趣。

    無生無滅亦無所祝是名為智此應依趣。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依趣於智不依趣識複次舍利子,雲何名為菩薩摩诃薩。

    不依趣不了義經。

    依趣了義經。

    舍利子,諸菩薩等善能通達。

    即如先說所有廣文。

    是則名為不了義經。

    如是廣文不應依趣。

    即如先說所有廣義。

    是則名為了義經際。

    如是廣義則可依趣。

    又舍利子,何等經中以為了義。

    何等經中名不了義。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善能分别。

    若諸經中宣說於道。

    如是言教名不了義。

    若諸經中宣說於果。

    如是言教名為了義。

    若諸經中說世俗谛名不了義。

    說勝義谛名為了義。

    若諸經中宣說作業煩惱惑染。

    名不了義。

    若有宣說煩惱業荊是名了義。

    若諸經中宣說诃責染污之法。

    名不了義。

    若有宣說修治清淨。

    如是法者是名了義。

    若諸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