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五十二(玄奘譯)

首頁
    謂地界水火風界。

    以種種門無量差别衆具資财。

    饒益養育一切衆生。

    我今亦爾用此四大所合成身。

    以種種門無量差别境界資财。

    當為衆生之所受用。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

    由依般若波羅蜜多觀察是身。

    有如是等大義用故。

    雖觀此身體性是苦。

    而不厭患如是苦身。

    雖觀是身究竟盡性。

    而不厭患流轉受生。

    雖觀是身其性無我。

    而無厭倦成熟衆生。

    雖觀是身我寂滅性。

    而不堕彼永舍寂滅。

    雖觀身空無相遠離。

    而不堕於遠離邊際。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

    於此身法住随身觀。

    觀察是身無實無堅。

    又於内身住随身觀随内而行。

    於諸煩惱無複容受。

    又於外身住随身觀随外而行。

    於諸煩惱不與共祝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身念住已,其身清淨無有染污。

    具足一切清淨身業。

    得清淨相莊嚴之身。

    既具如是莊嚴身故。

    為諸天人之所歸仰。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於此身法随身觀察修習念祝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雲何於受随受觀察修習念祝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作是思惟。

    諸所有受一切皆苦。

    我於今者具覺慧力。

    於如是受當善決擇。

    以智決擇。

    以慧決擇。

    方便決擇。

    是菩薩摩诃薩。

    既具如是勝決擇力。

    雖受於樂當樂觸時。

    即於一切善道衆生。

    起大慈心。

    不為貪欲随眠所惱。

    雖受於苦當苦觸時。

    即於一切惡道衆生。

    起大悲心。

    不為瞋恚随眠所惱雖複受諸不苦不樂。

    當觸受時。

    不為無明随眠所惱。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由依般若波羅蜜多。

    具足如是觀解力故。

    随受而行修習念住所受諸受。

    若苦若樂不苦不樂。

    善能觀察諸受出離。

    又能令彼一切衆生證受遍智寂滅之法。

    又作是念。

    此諸衆生具煩惱故。

    無有智慧。

    不能了知諸受出離。

    何以故?若受樂時便生貪愛。

    若受苦時便生瞋恚。

    若受不苦不樂便起愚癡。

    而況我輩。

    諸菩薩等随智慧行。

    一切所受諸過失法。

    皆已息滅。

    豈當於受更起煩惱。

    我於今者應具發起方便善巧及與大悲。

    攝諸衆生。

    令於諸受皆得息滅。

    舍利子,如是菩薩何因緣故。

    說於諸受而能不随。

    舍利子,謂於諸受智慧簡擇。

    能引於樂不引於苦。

    舍利子,複以何等智慧簡擇。

    謂是菩薩觀察此中。

    無能受者,若我。

    若有情。

    若命者,若數取等。

    於是觀察竟無能受。

    唯有受者,有何等受。

    所謂執受。

    攝受。

    取受。

    有得受。

    颠倒受。

    分别受。

    見随眠受。

    眼想所生受。

    乃至意想所生受。

    色想所生受。

    乃至法想所生受。

    及彼種種眼觸所生受。

    如是廣說若内若外。

    所有諸法乃至諸觸緣所生受。

    若苦若樂不苦不樂。

    如是等相是名為受。

     複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分别諸受。

    無量諸門差别之相。

    舍利子,如來或時說為一受。

    所謂一心了别諸境。

    或說二受。

    謂内及外。

    或說三受。

    所謂過去了别。

    未來了别。

    現在了别。

    或說四受。

    所謂地水火風界别。

    或說五受。

    所謂思惟如是五蘊。

    或說六受。

    所謂分别如是六處。

    或說七受。

    謂七識祝或說八受。

    所謂八邪方便之相。

    或說九受。

    所謂九位衆生所居。

    或說十受。

    所謂十善業道等。

    舍利子,如是廣說。

    乃至無量一切諸受。

    随所緣境。

    随所作意。

    限量分齊有爾所受。

    然諸如來說受無量。

    何以故?衆生無量故。

    随有衆生。

    各具如是無量諸受。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诃薩。

    雲何於受住随受觀。

    舍利子,謂諸菩薩以清淨智。

    方便善攝一切衆生。

    所有諸受生滅住異。

    及善了知一切衆生。

    善不善等所有受智。

    若諸菩薩如是随觀。

    是名於受具足觀察。

    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於一切受随受觀察修習念祝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雲何於心随心觀察修習念祝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诃薩無有忘念。

    密護防守離諸散亂。

    觀察於心生滅散壞念念不祝於内於外不住不轉。

    是名菩薩正觀於心。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

    我憶最初曾所發心。

    如是諸心生已即滅。

    離散變壞。

    不可了知詣何方所。

    又我所有無量諸心積集善根生已即滅。

    離散變壞無有方所。

    又我所有無量心相回向菩提。

    而心體相不能自了。

    雲何此心能作是念。

    我當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何以故?以此心體不能了心。

    不能觀心。

    不能通達於自心故。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

    若菩提心由善根心無有失者,則善根心由回向心無有迷失。

    若回向心由菩提故無有失者,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無有失。

    是菩薩摩诃薩作是觀已,於無迷失不恐不怖。

    複作是念此緣起法因果不壞。

    雖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