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五十二(玄奘譯)

首頁
    是心法性。

    無有自性。

    無有作用。

    無有主宰。

    然此諸法依止因緣而得生起。

    我當随其所欲積集善根。

    既積集已修相應行。

    終不舍離是心法性。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雲何此中積集之相。

    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诃薩作如是觀積集之相。

    是心本性猶如幻化。

    無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衆生。

    回向積集莊嚴佛土。

    是則名為善根積集。

    又舍利子,是心本性如夢所見其相寂靜。

    是心法性而能積集守護屍羅皆為回向神通作用。

    是則名為善根積集。

    又舍利子,是心本性猶如陽焰。

    究竟盡滅。

    是心法性。

    而能修習一切可樂忍辱之力。

    回向積集莊嚴菩提。

    是則名為善根積集。

    又舍利子,心本性者如水中月。

    究竟遠離積集之相。

    是心法性而能發起一切正勤。

    回向成熟無量佛法。

    是則名為善根積集。

    又舍利子,心本性者不可取得。

    不可睹見。

    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

    回向諸佛勝三摩地。

    是則名為善根積集。

    又舍利子,觀此心性本非色相。

    無見無對。

    不可了知。

    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慧句差别說智。

    回向圓滿諸佛智慧。

    是則名為善根積集。

    又舍利子,心無所緣無生無起。

    是心法性而能建立無量善法攝受色相。

    如是名為善根積集。

    又舍利子,心無所因亦無所生。

    是心法性而能攝受覺分法因。

    是則名為善根積集。

    又舍利子,心性遠離六種境界。

    亦不生起。

    是心法性而能引發菩提境界因所生心。

    是則名為善根積集。

    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诃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於一切心随心觀察修習念祝 複次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

    又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於一切心住随心觀。

    為求證得勝神通故。

    系縛其心修學通智。

    得神通已,但以一心。

    而能善知一切心相。

    既了知已,依心自體宣說諸法。

    舍利子,如是住随心觀。

    菩薩摩诃薩。

    以大悲力制禦其心。

    成熟衆生而無厭倦由是菩薩住随心觀故。

    不為心盡不為心滅安住於心。

    但為令心遠離生死相續結縛。

    而安住心。

    又複以諸心念智力。

    安住諸法無生無起正決定性。

    而不退堕二乘地中。

    又以是力持心相續。

    乃至成滿一切佛法。

    一刹那心相應妙慧。

    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依般若波羅蜜多。

    於一切心随心觀察修習念祝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雲何於法随法觀察修習念祝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

    以聖慧眼觀見諸法。

    乃至坐於道常於其中間無有迷失。

    是菩薩於一切法住随法觀。

    不見少法。

    遠離於空。

    遠離無相。

    遠離無願。

    遠離無生。

    遠離無起。

    及以遠離無加行者,又重觀察不見少法遠離緣起。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安住如是随法觀故。

    不觀於法及以非法。

    此中何者以定為法。

    謂無我義是名法義。

    無有情義無命者義。

    無數取趣義。

    如是等義是名為法。

    複以何等為非法義所謂我見。

    有情見。

    命者見。

    數取趣見。

    斷見常見。

    有見無有見。

    如是等見是名非法。

    又舍利子,舉要而言:一切諸法或名為法。

    或名非法。

    何以故?若能了知如是諸法皆空無相及以無願。

    即一切法并名為法。

    若有計著我及我所諸見随眠。

    即一切法并名非法。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住随法觀已,不見一法而非佛法。

    而非是佛。

    而非是道而非解脫而非出離者,是菩薩摩诃薩。

    了知諸法皆出離已,又複獲得無障大悲。

    觀諸衆生所有煩惱。

    皆從虛假妄想而生。

    知諸煩惱體性自離。

    何以故?是諸煩惱等趣了義。

    無少煩惱可積可集。

    如是随覺即是菩提。

    煩惱之性即菩提性。

    菩薩如是雖安住念而無所祝非憶非忘。

    而能了知念所安祝何以故?所安住念即名法界。

    若住法界即住有情界。

    若住有情界即住虛空界。

    由如是故。

    說此諸法與虛空等。

    舍利子,如是住随法觀。

    菩薩摩诃薩依趣佛法故。

    信解諸法即是佛法。

    雖複發起如是盡智。

    而於無為盡滅之法能不作證。

    雖複發起無生之智。

    愍諸含識而現受生。

    又不舍離無生實際。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

    於諸法中安住念故。

    遍能攝受二乘諸法。

    雖於一切假立諸法安住於念。

    而此正念無散無失。

    乃至後際於一切法。

    随法觀察修習念祝能以無量言說所說不平等境。

    平等趣入一切佛法。

    能令一切衆生心喜。

    能摧一切堅固魔軍。

    因是證得自然大智。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於一切法随法觀察修習念祝是則名為四種念住善巧之法。

    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欲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者,應當修習念住善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