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
三者潛謀暴賊俱不能害。
四者堪受人天恭敬禮拜。
是名為四。
舍利弗。
菩薩遠離慳嫉。
有四種利益。
何等為四。
一者不忘施心。
二者於饑馑時作大施主。
三者見持戒者來承迎引納。
四者若受他施及施於他。
無有一人而生嫉妒。
是名為四。
舍利弗。
菩薩見他得利生歡喜心。
有四種利益。
何等為四。
一者常生是心我攝衆生應與利樂彼既自得故生歡喜。
二者所有财物王難水火劫賊怨親無能侵奪。
三者随所生處财寶諸子皆悉具足王不嫉忌何況馀人。
四者蓄用資财俱無窮荊是名為四。
舍利弗。
是菩薩成就四法。
複次舍利弗。
菩薩成就五法。
令願不退嚴淨佛刹。
何等為五。
一者彼菩薩詣說法者而問之言:修何等行。
能得佛刹清淨莊嚴。
若得聞已如說修行。
二者菩薩清淨持戒及願力故生佛國中。
生彼國已,觀察彼土種種莊嚴衆寶資具及諸聲聞菩薩大衆諸相微妙。
於如來所恭敬尊重。
白言:世尊,菩薩修何等行。
得廣大佛刹清淨莊嚴。
而彼如來知此菩薩志樂殊勝。
即為宣說如是功德成就佛刹。
彼得聞已如法修行。
三者菩薩有智有行。
應淨其智應進其行。
雲何淨智。
謂於能緣及所緣法。
遠離聲聞緣覺智故。
雲何進行。
謂如所聞必定修行。
離不行故。
四者菩薩善知有因及知出離言:有因者謂不正思惟。
是四颠倒之所依止為生死因故。
言出離者謂正修行。
於一切法不起分别為出離故。
五者菩薩了知諸佛體性及刹土性。
俱但有名名亦寂滅。
如是了知不起知想。
是名為五。
複次舍利弗。
菩薩成就六法。
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能攝取一切世界最上佛刹。
何等為六。
一者此菩薩為大施主。
所有珍玩可愛樂物。
歡喜布施無所吝著。
又作是念。
我行大施圓滿大乘。
所謂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一切悉舍心無所著。
具足成就菩提資糧。
舍自身命尚不生悔。
何況财産及妻子等。
舍利弗。
何故如來名一切智。
謂行菩薩行時。
於自所有一切皆舍。
以是義故。
得菩提已名一切智。
二者若菩薩在家出家。
甯舍身命終不破戒。
以此持戒。
共諸衆生。
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持戒自覺歡喜。
樂修梵行晝夜安樂。
益加求法住正修行。
厭怖三界希求出離。
雖見出要顧念衆生。
如我所苦彼亦皆然。
我當荷茲重擔攝取衆生。
置於涅槃安樂之處。
如是持戒。
自覺喜時獲大悲心。
乃至未得一切種智。
不舍精進如救頭然。
三者菩薩被忍辱铠。
離於高慢得大忍力。
若遇罵辱及捶打時。
忍心成就不生瞋恨。
假使有棒如須彌山。
有人執持。
於億劫中常見打罵。
而亦不生怨恨之心。
何以故?彼諸衆生未随佛學。
而我方将随佛修學。
是故於彼所得打罵。
便能增長爾所大悲。
我當為諸衆生被弘誓铠攝取衆生。
令得解脫入於涅槃。
是故我今不應瞋恨。
菩薩正住如是忍時,則得成就十種具足。
何等為十。
一者種姓。
二者财産。
三者眷屬。
四者色相。
五者善舍。
六者善友。
七者得聞正法。
八者如說修行。
九者臨命終時得見諸佛。
十者既見佛已生淨信心。
是為十種功德具足。
四者菩薩為欲成就善法。
堅固自課發起精進。
又為一一衆生。
盡未來際於生死中。
次第修行諸精進行而不疲倦。
以自課業及此大悲。
為一切衆生。
於爾所時。
流轉生死不舍衆生。
舍利弗。
若有菩薩十方各如恒沙世界。
滿中七寶。
於念念中奉上如來。
如是相續盡未來際。
若有菩薩。
發大悲心被精進铠。
而此功德複多於彼。
舍利弗。
菩薩具此精進。
得十種勝志樂法。
何等為十。
一者離凡愚行。
二者攝受佛行。
三者見生死過。
四者住大悲心。
五者不退本願。
六者少諸疾玻七者順諸佛教。
八者薄淫怒癡。
九者随文了義。
十者修行成就。
是名為十。
五者菩薩作是思惟。
諸佛如來心常在定。
未曾失念。
我應随佛所行。
若心散亂。
終不能證佛所行處。
是故應當舍離一切心所取著。
亦舍一切利養恭敬聚落城邑飲食資生及諸親友。
為欲利益諸衆生故。
不舍衆生。
樂阿蘭若住寂靜處。
獨行無侶如犀一角。
住靜處已起大慈心。
初遍一方漸至十方。
普遍衆生。
慈心遍已得入禅定。
舍利弗。
若有在家菩薩。
以一切樂具。
於恒沙劫。
供養一切恒沙諸佛及比丘衆。
若有出家菩薩。
行於七步。
向阿蘭若寂靜之處。
而此福德甚多於彼。
以能速得大菩提故。
舍利弗。
菩薩樂住寂靜入禅定者,獲十種功德利益。
何等為十。
一者得念。
二者得慧。
三者修行。
四者迅辯。
五者得陀羅尼。
六者善知法生。
七者善知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