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名智上。
在於南方智王如來佛刹。
次名諸根寂靜。
在於西方慧積如來佛刹。
次名願慧。
在於北方那羅延如來佛刹。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
現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佛刹。
令此大會見彼如來及菩薩衆,并其佛刹功德莊嚴。
昔所未見。
亦未曾聞。
而彼一切皆不思議。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寶間錯莊嚴。
於一劫中說彼功德亦不能荊衆皆明見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彼菩薩身長四萬二千由旬。
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
光明洞照如閻浮檀金山。
成就廣大功德莊嚴。
坐大菩提樹下。
諸菩薩衆恭敬圍繞。
現百千億諸變化事。
往詣十方諸世界中。
為諸衆生而演說法。
是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見彼如來佛刹莊嚴菩薩衆耶。
時諸大衆同聲白言:唯然已見。
我等當學此菩薩行。
如文殊師利之所修行。
我等亦當成就如此莊嚴佛刹。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
從其面門。
放種種色光。
照於無量無邊世界。
照已還來。
繞佛三匝。
從其頂入。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
現此微笑。
佛告彌勒。
此大衆中八萬四千菩薩。
見彼佛刹莊嚴之事。
雖皆發心當欲成就如是佛刹。
然於其中。
有十六善大丈夫。
具勝志樂而發大心。
彼能成滿。
如文殊師利所起大願。
馀諸菩薩亦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得佛刹功德莊嚴。
如阿彌陀佛刹。
彌勒當知。
諸菩薩等。
志樂既勝。
所成亦大。
志樂勝者,言我成就如文殊師利莊嚴佛土。
其馀劣者,雖以信心亦作是語。
以此語業。
猶能棄舍六十億百千那由他劫生死流轉。
亦得圓滿五波羅蜜。
爾時彌勒菩薩。
見於四方光明幢等四大菩薩。
各坐琉璃光明樓閣。
有百千億諸天圍繞雨花奏樂現大神變。
震動大地而來於此。
時彌勒菩薩即白世尊,請問其事。
佛言:善男子,此四菩薩為見我故。
四方如來各令至此。
時彼菩薩既到佛所。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
退坐一面。
彼四菩薩光明遍照此之大會。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此四善大丈夫志願所趣。
皆不思議。
應當尊重請其法要。
而彼所願。
於諸菩薩最為殊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見之者,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棄舍二十億劫生死流轉。
具足圓滿五波羅蜜。
若有女人聞此菩薩名者,速得舍離女人之身。
於是世尊即攝神力。
而彼佛刹忽然不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法皆悉如幻。
何以故?譬如幻師幻為隐現。
諸法生滅亦複如是,而此生滅即無生滅。
以無生滅是則平等。
菩薩修此平等。
便能證得無上菩提。
智上菩薩白文殊師利言:於此菩提雲何證得。
文殊師利言:此菩提者非是可得。
亦非可壞非可住著。
智上白言:而此菩提非以住得。
非不住得。
何以故?以彼法性本來無生。
非曾有。
非當有。
亦非可壞。
是故無得。
文殊師利謂智上等諸菩薩曰:雲何名為說一相法門。
彌勒菩薩曰:若有不見蘊界處。
亦非不見。
無所分别。
亦不見集散。
是名說一相法門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曰:若不作種種分别此是凡夫法。
此是二乘法。
此則不違法性。
入於一相。
所謂無相。
是名說一相法門樂見菩薩曰:若有修真如行。
而亦不作真如之想。
於此甚深無所分别。
是名說一相法門無礙辯菩薩曰:若能究竟盡於諸法。
亦以此法為他演說。
是名說一相法門。
善思菩薩曰:若以思議入不思議。
此不思議亦不可得。
是名說一相法門。
妙離塵菩薩曰:若有不染一切相。
亦非染非不染。
無違無順。
亦無迷惑。
非一非二亦非種種。
不取不舍是名說一相法門。
娑竭羅菩薩曰:若有能入如海難入甚深之法。
而於此法亦不分别。
雖為他說而無說想。
是名說一相法門。
月上菩薩曰:若於一切衆生。
心行平等,猶如滿月。
無衆生想。
是名說一相法門。
離憂闇菩薩曰:雲何拔衆生憂箭。
謂我我所。
是彼憂根。
若能住我我所平等。
是名說一相法門。
無所緣菩薩曰:若不攀緣欲界色界無色界聲聞法緣覺法及諸佛法。
是名說一相法門普見菩薩曰:若說法時應說平等法。
謂空法平等。
亦無空想及平等想。
是名說一相法門淨三輪菩薩曰:若說法時應淨三輪。
謂所為衆生我不可得。
亦不分别自為法師。
於所說法而無住著。
如是說法是名說一相法門成就行菩薩曰:若有能說於一切法修平等行。
所知如實非文字說。
以一切法離言說故。
是名說一相法門。
深行菩薩曰:若有能說了達一切甚深之法。
亦不見彼能說所說及與所為。
是名說一相法門。
如是無量諸菩薩等。
各以辯才演說一相法門。
說此法門時。
三十七億菩薩。
得無生法忍。
八萬四千那由他百千衆生。
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
七千比丘。
不受諸法盡諸有漏心得解脫。
九十六那由他諸天及人。
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
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彼佛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