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勝前功德。
無量無邊阿僧祇數。
佛告彌勒。
觀此比丘。
入於村邑有大利益。
彌勒。
若入城邑。
勿得遠離贊歎三寶論說世事。
何以故?彌勒。
若金銀琉璃真珠馬瑙珊瑚諸寶。
及諸樂具。
不能令人離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彌勒。
唯有正法能大利益。
離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是名如來微密之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三千大千界,珍寶滿其中。
以此用布施,所得功德少。
若說一偈法,功德為甚多。
三界諸樂具,盡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功德為最勝。
此功德勝彼,能離諸苦惱。
佛告彌勒。
若有菩薩摩诃薩。
以滿無邊世界珍寶。
施諸佛如來。
若有菩薩。
以大悲心為一衆生說四句偈。
功德勝彼。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若恒沙世界,珍寶滿其中。
以施諸如來,不如一法施。
施寶福雖多,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勝,況多難思議。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彌勒。
如來有光。
名曰一切功德莊嚴。
在右掌中。
我以此光。
能令三千大千世界。
衆生所須一切樂具。
悉皆充足。
須食與食須飲與飲。
須衣與衣須乘與乘。
須寶與寶。
如是等事我悉能與。
彌勒。
一切衆生雖得此樂。
於生死中不能解脫。
彌勒。
是故如來。
不施衆生世間樂具。
但與出世無上法寶。
衆生聞已畢竟離苦。
是故彌勒。
汝等悉應學於如來無上法施。
莫重世間資生施也。
彌勒。
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
有諸比丘自稱菩薩。
身作不善。
口作不善。
意作不善。
身犯禁戒。
口犯禁戒。
意犯禁戒。
造不善業。
無沙門果。
彌勒。
我為發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
說菩薩善根。
不堕地獄畜生餓鬼及馀難處。
善男子善女人。
應勤精進具足慚愧。
常畏生死。
諸有生處常懷怖畏。
我當雲何令諸三界六道衆生。
速得解脫。
何以故?彌勒。
菩薩摩诃薩。
發願許度三界六道一切衆生。
令得解脫。
不安隐者令得安隐。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彌勒。
我觀一切世界。
若天若人若魔若梵。
若沙門婆羅門中。
不見一人有能荷負如是重擔如菩薩者,彌勒。
譬如有人頂戴三千大千世界山河石壁。
有人告言:善男子,汝今以此三千大千世界頂戴。
一劫若減一劫。
若百千劫。
頂戴不息。
彌勒。
於汝意雲何。
如是之人為大力不。
彌勒白佛言:世尊,甚大世尊,甚大善逝。
佛告彌勒。
菩薩摩诃薩精進之力。
複勝於彼。
菩薩發願許度一切衆生。
皆令得住涅槃之樂。
彌勒。
譬如有人於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衆生所有作業。
彼人一時悉能成就。
彌勒。
於汝意雲何。
此人所作事業。
甯為大不。
彌勒白佛。
甚大世尊,佛告彌勒。
菩薩所作事業。
複過於此。
菩薩發言:三界衆生受苦惱者,我令解脫。
彌勒。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
容顔端正年在幼稚。
孝順父母。
長者及子妻妾眷屬奴婢财物。
悉入王獄。
爾時大王語長者言:去此一百由旬。
有城名某。
汝去七日令至彼城。
複行七日還至我所。
汝能如是,舍汝妻子眷屬财物。
悉皆還汝及賜官物。
若過七日。
從於彼城不至此者,當斷汝命及汝一子。
親屬财物悉入於官。
佛告彌勒。
於意雲何。
如是長者勉力勤進。
為愛自身為愛一子。
為惜妻妾奴婢财物。
而從彼城勤苦至此。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彼人不念飲食睡眠。
唯念速行。
何以故?世尊,如是之人自惜命故。
是故速行。
佛告彌勒。
若一切衆生勤行精進。
悉如彼人。
一切衆生如是精進。
欲比菩薩精進。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分不及一。
億分不及一。
百千億分不及一。
百千億那由他乃至不可數分不及一。
何以故?彌勒。
一切衆生順生死流。
菩薩逆生死流。
令其住於不動涅槃。
彌勒。
譬如有人。
勇猛大力轉勝於前。
取四大海及諸河水。
悉還置於阿耨大池。
彌勒。
於意雲何。
是人所作為希有不。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之事甚為希有。
佛告彌勒。
菩薩精進。
難作希有複過於此。
菩薩以大悲心。
化一切衆生。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事為難。
若能信有佛法及僧。
此事為難。
若有能信善惡業果。
此事為難。
貪瞋癡起能令滅者,是事為難。
能舍親屬發少欲心。
而求出家行至七步。
此事為難。
身披袈裟於正法中。
正信出家離於欲火。
此事為難。
不犯禁戒。
此事為難。
能離愦鬧修遠離行。
此事為難。
信諸法空。
此事為難。
於深法中得柔順忍。
此事為難。
證三解脫門。
此事為難。
證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此事亦難何以故?彌勒。
所謂難者,於正法中以信出家得沙門果。
彌勒。
當來末世後五百歲。
有諸衆生發菩薩心。
於正法中出家學道。
空無所得。
舍菩薩業作凡愚行。
彌勒。
何等是菩薩業。
彌勒。
菩薩業者有二十法。
若有菩薩。
不成就此二十法者,則不能得坐於道常何等二十。
一者離慳心。
二者修布施。
三者離熱惱。
四者修淨戒。
五者離瞋恚。
六者修忍辱。
七者離懈擔八者大精進。
九者離亂心。
十者念慧修無依定。
十一者修甚深忍。
十二者具足般若波羅蜜。
十三者行無相行。
十四者行空行。
十五者行無願行。
十六者成無願境界。
十七者不舍一切衆生。
十八者修行大悲。
十九者不念聲聞緣覺之乘。
二十者心樂成就如來智慧。
是名菩薩摩诃薩二十種業。
菩薩成就此二十業。
能坐道常彌勒。
菩薩摩诃薩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