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屍羅。
舍家多聞。
離諸放逸。
八齋五戒。
弘濟無疲。
有一於此。
王實貧窮善順富貴。
王今應知憍薩羅國。
一切衆生财物庫藏。
比於善順五戒八齋堅固清淨。
百分千分不及其一。
至俱胝分亦不及一。
爾時波斯匿王。
親聞如來真實教誨。
舍所憍慢。
合掌殷勤瞻仰善順。
而說偈言:
善哉摧伏我憍慢,當得如來最勝身。
以此王位舍於汝,願恒為汝菩提衆。
我實貧窮汝為富,今知此說非妄言:王位徒為衆苦因,背於白法生惡趣。
爾時波斯匿王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發於無上大菩提心。
願於衆生安樂解脫生死系縛。
我今願以财物庫藏金銀之屬。
分為三分。
一分奉施如來世尊及比丘衆。
一分施與舍衛城中貧窮苦惱無依怙者,一分财物留資國用。
凡我所有園池花果。
悉願奉施最勝如來并比丘衆。
唯願世尊,垂哀納受爾時憍薩羅國五百長者,睹斯事已,皆發無上大菩提心。
爾時善順菩薩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
為諸大衆說於法要。
令諸衆生遇如來者,為不空過。
爾時世尊,告衆人言:善男子等。
有三無量功德資糧。
於諸如來。
雖有稱說猶不能荊況於聲聞諸三乘等。
何者為三。
一者護持正法。
二者發菩提心。
三者勸諸衆生起無上願。
複有三十二法。
若善男子若善女人。
能勤修者,則為見於如來不空過也。
一者於諸如來生不壞信。
二者護持正法令得久祝三者於尊重僧而不輕慢。
四者於應供人恭敬親近。
五者於愛於憎心常平等。
六者恒於正法樂聞恭敬。
七者安住寂靜離於諠鬧。
八者於如來乘演說無倦。
九者若說法時不為名利。
十者志求真實如理勤修。
十一舍施。
十二持戒。
十三忍辱。
十四精進。
十五禅定。
十六正慧。
十七於諸衆生随樂護念。
十八成熟衆生不忘失法。
十九恒於己身善自調伏。
二十以善法要調伏於他。
二十一不染煩惱。
二十二常樂出家。
二十三住阿蘭若。
二十四聖種喜足。
二十五勤行頭陀。
二十六舍不善法。
二十七弘誓堅固。
二十八蘭若無懈。
二十九植衆善本。
三十常不放逸。
三十一遠二乘見。
三十二贊歎大乘。
於是五百比丘。
聞斯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及萬二千衆生。
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世尊,以法教化。
令諸衆生獲善利已,與諸比丘并馀來衆。
忽然不現。
爾時波斯匿王。
既睹斯事踴躍歡喜。
便以二衣價直百千兩金。
而以施於善順菩薩。
作是言曰:善哉仁者,願垂哀納。
善順菩薩。
告於王言:大王當知。
我於此衣不應受之。
所以者何。
然我自有百衲之衣。
恒挂樹枝以為箱箧。
一切衆生無欺奪想。
我既自身無慳吝心。
亦令他人不生愛著。
其有施者名清淨施。
時波斯匿王。
複作是言:汝若不受願當為我以足踏之。
令我長夜安樂利益。
菩薩爾時為於王故。
即以雙足踏此二衣。
時波斯匿王。
謂菩薩言:今此之衣。
便於汝身為我受訖。
我何所用。
善順菩薩。
告於王言:汝持此衣。
施於城中貧窮苦惱無依怙者,爾時波斯匿王。
如菩薩教持此二衣。
會諸貧人而施與之。
時諸貧人觸斯衣者,狂者得心。
聾者得聞。
盲者得見。
根不具者悉得具足。
由於菩薩威神力故。
彼時衆人俱發聲言:我今以何報菩薩恩。
爾時空中有聲告曰:諸人當知。
善順菩薩不可以於花香飲食為報恩者,唯當速發菩提心耳。
是時五百貧人。
聞於空中有如是聲。
鹹說偈言:
我等今者,發菩提心,當成正覺。
說諸勝法,於諸衆生,施以安樂。
我樂菩提,得佛法故。
爾時波斯匿王白菩薩言:善哉仁者,汝若詣彼将見如來。
願時報我。
我當随從。
善順菩薩言:大王當知。
諸佛難值正法難聞。
豈獨大王而自往耶。
當為衆生作於善友。
王應於此舍衛城中敕諸人民悉令随從。
違王教者王法治之。
所以者何。
凡諸菩薩。
猶有眷屬圍繞莊嚴。
況於王乎。
時波斯匿王。
白菩薩言:誰者是於菩薩眷屬。
菩薩答言:勸菩提心。
是菩薩眷屬。
令覺悟故。
勸見如來是菩薩眷屬。
不虛妄故。
勸聞正法是菩薩眷屬。
獲多聞故。
勸見聖衆是菩薩眷屬。
得善友故。
四攝是菩薩眷屬。
攝衆生故。
六波羅蜜是菩薩眷屬。
增長菩提故。
三十七品是菩薩眷屬。
趣向道場故。
菩薩有斯眷屬。
莊嚴侍衛。
能摧魔軍。
至師子吼。
登最勝處。
爾時波斯匿王及諸大衆。
歡喜踴躍。
九千衆生離煩惱垢。
得清淨眼。
佛說是經已,善順菩薩。
波斯匿王。
及諸天人乾闼婆阿修羅等。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