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解脫非得非不得。
曰如是如是,如來解脫亦非有境界。
非無境界。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
汝不将護新發意菩薩。
而演說法。
文殊師利言:須菩提。
於意雲何。
若有醫人将護病者,不與辛酸苦澀等藥。
而彼醫人於彼病者,為與其差為與死耶。
須菩提言:是與死苦。
非施安樂。
文殊師利言:其說法者亦複如是,若将護於他。
恐生驚怖。
隐覆如是甚深之義。
但以雜句绮飾文辭。
而為演說,則授衆生老病死苦。
不與無病安樂涅槃。
說此法時。
五百比丘。
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八千天人遠塵離垢。
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七百天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作是願言:我等於未來世。
當如文殊師利得是辯才。
爾時長老須菩提語文殊師利言:汝豈不以聲聞乘法為聲聞說耶。
曰一切乘法是我所乘。
須菩提言:汝為是聲聞為辟支佛。
為應正等覺耶。
曰我為聲聞。
不因他聲而生解故。
我為辟支佛。
不舍大悲無所畏故。
我為應正等覺不舍本願故。
須菩提言:汝雲何作聲聞。
曰彼諸衆生未曾聞法。
令得聞故我為聲聞。
又問汝雲何為辟支佛。
曰衆生法界令信令覺。
是故說我為辟支佛。
又問汝雲何為應正等覺。
曰一切諸法法界平等如是了知。
是故我為應正等覺。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
汝決定為住何地。
曰住一切地。
須菩提言:汝豈亦住凡夫地耶。
文殊師利言:我亦決定住凡夫地須菩提言:汝何密意作是說乎。
曰一切諸法自性平等。
故說如是,須菩提言:若一切法皆悉平等。
當於何所建立諸法。
此聲聞地辟支佛地。
菩薩佛地耶。
文殊師利言:譬如十方虛空界中。
說言此是東方虛空。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亦如是說。
如是言說種種差别。
非於虛空而有異也。
是故仁者,依一切法畢竟空中。
建立種種諸地之相。
亦非空性而有差别。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
汝已證入正性離生耶。
曰我已證入。
而亦複出。
須菩提言:雲何證入而複還出。
文殊師利言:仁者當知。
此是菩薩智慧方便。
於正性離生。
如實證入。
方便而出。
須菩提。
譬如有人善於射術。
有一怨敵念欲害之。
射師有子憐愛甚重。
時彼愛子在曠野中。
其父謬謂是所怨雠。
放箭射之。
子便大喚言:我無咎何為見害。
時彼射師。
有速疾力。
急往子所。
卻取其箭。
菩薩亦複如是,為調伏聲聞辟支佛。
故入正位還於彼出。
不堕聲聞辟支佛地。
以是義故名為佛地。
須菩提言:雲何菩薩而得此地。
文殊師利言:若諸菩薩住一切地而無所住為得此地。
若一切地悉能演說。
而不住於下劣之地。
為得此地。
若有修行。
為盡一切衆生煩惱。
而法界無荊雖住無為而行有為。
於生死中如園觀想。
不求涅槃。
為得此地。
所有志願悉令圓滿。
得無我忍成熟衆生。
為得此地。
得佛智慧而不於彼無智人所生瞋恨心。
為得此地。
為求法者轉於法輪。
而於法界亦無差别。
如是修行為得此地。
複次若諸菩薩。
摧伏魔怨而現作四魔。
為得此地。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
此菩薩行一切世間甚為難信。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是諸菩薩行於世間超過世法。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
當為說此超過世間。
文殊師利言:夫世間者名為五蘊。
於此蘊中。
色聚沫性。
受水泡性。
想陽焰性。
行芭蕉性。
識幻性。
如是當知世間本性。
聚沫陽焰。
泡幻芭蕉。
是中無蘊無蘊名字。
無衆生無衆生名字。
無世間超過世間。
若於五蘊如是正知名為勝解。
若正勝解則本來解脫。
若本來解脫則不著世法。
若不著世法則超過世間。
複次須菩提。
五蘊本性空。
若本性空則無我我所。
若無我我所是則無二。
若本無二則無取舍。
無取舍故則無所著。
無所著故則超過世間。
複次須菩提。
是五蘊者屬於因緣若屬因緣,則不屬我不屬衆生。
若不屬我不屬衆生是則無主。
無主則無齲無取則無诤。
無诤論者是沙門法。
如手畫空無有觸礙。
修行如是空平等性超過世間。
複次須菩提。
五蘊法界同入法界。
是則無界。
若是無界則無地界水火風界。
無我無衆生無壽命。
無欲界及色無色界。
無有為無為生死涅槃界。
入是界已則與世間俱而無所祝若無所住則超過世間。
說此超過世間法時。
二百比丘。
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各各脫郁多羅僧衣。
以覆文殊師利。
作如是言:若不於此法門生信解者,彼無所得亦無所證爾時須菩提告彼諸比丘言:長老汝等少有所得有所證耶。
諸比丘言:若增上慢者,則可說言有得有證。
無增上慢沙門法者,無得無證。
彼於何處生此動念。
而自謂言:我如是得我如是證。
若於其中有動念者則是魔業。
須菩提言:長老如汝所解。
何得何證作是說乎。
諸比丘言:唯佛世尊,及文殊師利。
知我所得。
知我所證大德。
如我所解。
若不了知苦相。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