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天。
爾時善德遍告諸天子言:汝等應知文殊師利憐愍汝故欲來至此。
汝等應當舍諸欲樂。
遠離憍慢。
恭敬尊重随順聽法。
爾時善德天子。
如所應辦莊嚴道常即便合掌作如是言:文殊師利。
今正是時,於是文殊師利與一萬菩薩五百聲聞及天龍夜叉乾闼婆等。
前後圍繞。
禮佛足已,於會中沒現兜率陀天。
與諸菩薩聲聞大衆。
於彼道場随敷而坐。
時諸大衆悉聞四天王宮。
三十三天。
夜摩兜率及以化樂。
他化自在諸天子等。
魔衆梵衆。
乃至有頂互相唱言:文殊師利今在兜率陀天方欲說法。
諸天聞已,無數百千皆來集會。
盡此欲界天宮所不容受。
時文殊師利即以神力。
令彼諸天自見寬廣不相妨礙。
爾時善德天子白文殊師利言:大衆已集願為說法。
文殊師利告善德天子言:有四種法。
菩薩住於不放逸者,則能攝取一切佛法。
何等為四。
一者住於戒律而具多聞。
二者住於禅定而行智慧。
三者住於神通而起大智。
四者住於寂靜而常觀察。
天子有八種法入於戒律。
何等為八。
一者身清淨。
二者語清淨。
三者意清淨。
四者見清淨。
五者頭陀功德清淨。
六者命清淨。
七者舍離一切詐現異相以利求利清淨。
八者不舍一切智心清淨。
是名八法入於戒律。
天子複有八法入於多聞。
何等為八。
一者尊重二者下心。
三者發起精進。
四者不失正念。
五者随聞受持。
六者心善觀察。
七者如聞轉教。
八者不自贊毀他。
是名八法入於多聞。
天子複有八法。
入於禅定。
何等為八。
一者寂靜住阿蘭若。
二者舍離愦鬧。
三者不染境界。
四者身心輕安。
五者心緣定境。
六者絕諸聲相。
七者減食支身。
八者不取聖樂。
是名八法入於禅定。
天子複有八法入於智慧。
何等為八。
一者蘊善巧。
二者界善巧。
三者處善巧。
四者緣起善巧。
五者谛善巧。
六者三世善巧。
七者一切乘善巧。
八者一切佛法善巧。
是名八法入於智慧。
天子。
複有八法入於神通。
何等為八。
一者天眼通。
見無障礙故。
二者天耳通聞無障礙故。
三者他心通觀一切衆生心故。
四者宿命通。
憶念前際故。
五者神足通。
示現一切神變故。
六者漏盡通。
盡一切衆生漏故。
七者不住煩惱不取解脫。
方便力故。
八者不依聲聞解脫而入涅槃。
是名八法入於神通。
複有八法能入於智。
何等為八。
一者苦智。
二者集智。
三者滅智。
四者道智。
五者因智。
六者緣智。
七者三世智。
八者一切智。
是名八種。
複有八法入於寂靜。
何等為八。
一者内寂靜。
二者外寂靜。
三者愛寂靜。
四者取寂靜。
五者有寂靜。
六者生寂靜。
七者一切煩惱寂靜。
八者三界寂靜。
是名八法。
複有八法入於觀察。
何等為八。
一者戒。
二者聞。
三者禅定。
四者智慧。
五者神通。
六者智。
七者寂滅。
八者不放逸。
天子是名八法。
菩薩安住不放逸故。
諸佛菩提及菩提分法一切當得。
是故天子應當依是不放逸祝汝等天子。
依不放逸則三種樂常不損減。
何等為三。
一者天樂。
二者禅樂。
三者涅槃樂。
複次諸天子依不放逸住者得離三苦。
何等為三。
所謂行苦苦苦壞苦。
又不放逸者超三種畏。
何等為三。
所謂地獄餓鬼畜生。
又不放逸者得超三有。
何等為三。
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
複次諸天子依不放逸住者得離三垢。
何等為三。
所謂貪垢瞋垢癡垢。
又不放逸於三學處當得圓滿。
何等為三。
所謂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
不放逸者常得親近供養三寶。
何等為三。
所謂佛寶法寶僧寶。
複次依不放逸住者,得離三種波羅蜜障。
何等為三。
一者自慳。
二者於行施人心生憎嫉。
三者随順慳人自破戒。
憎嫉持戒者,随順破戒人。
自瞋憎嫉忍辱者,随順瞋恚人。
自懈怠憎嫉精進者,随順懈怠人。
自散亂憎嫉禅定者,随順散亂人。
自無智慧憎嫉智慧者,随順無智人。
汝等諸天子。
是名依不放逸住者當得遠離三波羅蜜障。
複次諸天子。
依不放逸住者,當得三種波羅蜜伴助。
何等為三。
所謂施增長不求果報回向菩提。
戒增長不求生天回向菩提。
忍辱增長於一切衆生不生害心回向菩提。
精進增長種種善根無有厭足回向菩提。
禅定增長心不散亂。
回向菩提。
智慧增長常修善業回向菩提。
是名依不放逸住得此波羅蜜三伴助。
是故諸天子。
住不放逸增長一切善法。
佛所印可。
複次一切法如虛空。
是四正勤。
應當觀察。
何等為四。
所謂諸法無作。
未生不善法。
為不生故發起精進。
法性清淨。
已生不善法。
為除滅故發起精進。
諸法寂靜。
未生善法。
令得生故發起精進。
一切法無處無行。
已生善法。
住不失故發起精進。
天子。
是諸菩薩四正勤。
佛所印可。
複次諸天子。
法性平等無生無滅。
依此法性無所得故。
不作諸惡。
順法性故。
勤修衆善。
如是修者為無所修。
複次於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