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百六

首頁
    時樹提梵志。

    如是思惟。

    此非我法亦非我時。

    我於四十二億歲修淨梵行。

    雲何於今而當毀壞。

    彼時梵志強自頓抴得離七步。

    離七步已生哀愍心。

    如是思惟。

    我雖犯戒堕於惡道。

    我能堪忍地獄之苦。

    我今不忍見是女人受此苦惱。

    不令是人以我緻死。

    善男子,爾時梵志又如是思惟已,還至女所以右手捉作如是言:姊起恣汝所欲。

    善男子,爾時梵志。

    於十二年中共為家室。

    過十二年已尋複出家。

    即時還具四無量心。

    具已命終生梵天中。

    善男子,汝勿有疑。

    爾時梵志即我身是。

    彼女人者今瞿夷是。

    善男子,我於爾時為彼女欲暫起悲心。

    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善男子,汝如是觀若馀衆生。

    由愛欲故堕於地獄。

    行方便菩薩由生梵天。

    是名菩薩摩诃薩行於方便。

    佛複告智勝菩薩。

    善男子,若舍利弗。

    大目犍連等。

    行方便者,不令瞿伽離堕於地獄何以故?善男子,我念過去世。

    鸠留孫佛時。

    有一比丘名曰無垢。

    在空林野止住窟中。

    去窟不遠有五仙人。

    當爾之時,卒起大雲而降大雨。

    時有貧女。

    道遇暴雨寒裸恐怖。

    即入無垢所住窟中。

    時雨既止。

    無垢比丘。

    共此女人從窟而出。

    時五仙人見此事已,心生荒穢。

    各相謂言:無垢比丘。

    心懷奸谄作不淨行。

    時無垢比丘。

    知彼仙人心之所念。

    即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

    時五仙人見無垢比丘上昇虛空。

    見已複相謂言:我等所見書記經論。

    若人作不淨行。

    不能如是飛昇虛空。

    若修淨行則能如是,彼時仙人即向無垢。

    五體投地合掌悔過不敢覆藏。

    佛告智勝菩薩。

    善男子,爾時無垢比丘。

    若不作如是方便飛昇虛空者,此五仙人即此生身入於地獄。

    善男子,爾時比丘豈異人乎。

    即彌勒菩薩是。

    善男子,汝今當知。

    舍利弗。

    目犍連。

    若作如是方便。

    飛昇虛空者,瞿伽離比丘。

    不堕地獄善男子,汝今當知。

    如諸菩薩摩诃薩所行方便。

    聲聞緣覺之所無有。

    善男子,譬如淫女善知六十四态。

    為财寶故。

    媚言誘他詐許舍身。

    所重之物無所匮惜。

    後得彼物。

    得彼物已,驅逐令去不生悔心。

    善男子,行方便菩薩。

    能知随宜行於方便。

    如是教化一切衆生。

    随其所欲而為現身。

    於所須物心無吝惜。

    乃至舍身。

    為衆生故。

    愛樂善根不求果報。

    知諸衆生作善根已,心無退轉。

    即於爾時心生舍離。

    所現五欲永無戀著。

    善男子,譬如黑蜂在畜生中。

    於一切花雖經香味。

    而於其中無依止想無所愛著。

    於花葉莖香不持而去。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行於方便亦得如是,為化衆生處於五欲見法無常。

    不以常想而起於愛。

    又不自害亦不害他。

    善男子,如小種子雖生於牙。

    然其本色無所虧損不生異物。

    善男子,如是空無相無作。

    無我智慧。

    種子菩薩雖有煩惱。

    於五欲娛樂。

    不生三惡道牙。

    不損善根之色。

    亦不退轉。

    善男子,譬如魚師以食塗網投之深淵。

    既滿所求即尋牽出。

    善男子,行方便菩薩亦複如是,以空無相無作無我智慧。

    勳修其心結以為網。

    一切智心以為塗食。

    雖投五欲污泥之中。

    如其所願牽出欲界。

    命終之後生於梵世。

    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咒術。

    為官所執被五系縛。

    此人自以咒術力故。

    即斷五縛随願而去。

    善男子,如是菩薩摩诃薩行於方便。

    雖處五欲共相娛樂。

    為化衆生如其所求。

    以一切智咒。

    斷五欲縛生於梵世。

    善男子,譬如士夫善知戰法。

    藏一利刀衛送行人。

    而彼衆中無有一人能知此人密懷奇謀而反輕之。

    更生憐愍無敬重心。

    各相謂言:彼人既無器仗亦無伴黨。

    此非健士複無勢力。

    自身不救何能濟人。

    此若壞賊無有是處。

    彼人必當受諸困厄。

    時彼士夫遂至空澤群賊俱發。

    爾時士夫牢自莊嚴。

    尋時即出所藏之刀。

    始一擲刀群賊喪命。

    諸賊既壞複還藏刀。

    善男子,行方便菩薩。

    善藏智刀。

    而以方便處於五欲共相娛樂。

    為化衆生聲聞見。

    此方便菩薩處於五欲共相娛樂。

    不知方便故生濁心。

    或複憐愍謂為放逸。

    如是之人尚不自度。

    況能救度一切衆生。

    若能壞魔無有是處。

    爾時菩薩。

    善用方便智慧之刀。

    如其所求斷諸煩惱盡令摧滅。

    以智慧刀至淨佛土。

    無諸女人乃至無有一念欲想。

    爾時有菩薩名曰愛作。

    入舍衛城次第乞食。

    漸漸遂至一長者家。

    長者有女名曰德增。

    住高樓上。

    彼時女人聞菩薩聲。

    尋持食出向愛作菩薩。

    女見菩薩取其形容相好音聲。

    欲心即起為欲所燒。

    即時命終骨節解散。

    愛作菩薩見德增女。

    亦起惡覺淫欲之心。

    于時愛作菩薩。

    即自思惟。

    雲何彼法。

    法者為著。

    雲何彼眼。

    何者此眼。

    眼性非知。

    但是肉團。

    不愛不知。

    不思不覺。

    無所分别。

    其性本空。

    耳鼻舌身意法亦複如是,薄皮厚皮。

    血肉脂肪。

    發毛爪齒。

    骨髓筋脈。

    從足至頂。

    如是觀已,若内若外。

    無有一法而可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