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百一十(阇那崛多譯)

首頁
    聲。

    多吒多吒。

    入其口然其全身。

    大藥。

    彼諸衆生以為食故受如是苦事。

    複次大藥。

    彼地獄中衆生於彼時。

    其神識唯在骸骨内。

    而彼等神識不離骸骨。

    神識不離骸骨故不取命終。

    雖然而彼等衆生猶尚饑惱。

    彼處亦無食事。

    於彼處有微妙園林。

    彼等眼見種種華果。

    種種樹木蓊郁青色。

    亦見微妙廣大地方。

    柔軟青草所覆。

    彼等見如是園林地方微妙。

    各各歡喜微笑。

    各各起念各各相喚。

    汝等人輩如是園林微妙可受快樂。

    又有涼冷微風。

    彼等聞見此事已速來聚集。

    即共入彼園林之内。

    入已少時受樂。

    於彼樹上所有華果及諸葉等悉皆成鐵。

    彼衆生等即被彼鐵。

    枝葉華果擘裂其身。

    彼地獄衆生被枝葉華果猶如竹根。

    擘裂身時口大叫喚處處馳走。

    如是之時其後有諸閻羅王人。

    手執利鈇或執大鐵杖。

    其目可畏牙齒極利頭發火然。

    其炎高大全身燒然。

    手執種種器杖。

    罪人随業所生。

    彼人順後趁逐。

    口唱是言:人等住住莫走。

    汝等自業所作。

    此園林何故苦走。

    不在此受斯業也。

    大藥。

    彼諸衆生在於地獄受如是苦惱。

    當如是觀。

    複次大藥。

    其地獄人過七日後。

    具足受地獄苦,猶如蜂采華造蜜。

    所以者何。

    種種諸有因故成神識。

    始受取地獄諸苦。

    而彼神識初舍身不自由。

    被諸苦所逼心中不樂。

    初見大黑闇至彼處,猶如有人被賊所逼牽挽。

    心作如是念。

    嗚呼我今何故舍微妙閻浮提。

    棄所愛諸親侶。

    向地獄速疾而行。

    今不見天上之路。

    其於彼時,猶如蠶蟲被絲所纏。

    速疾求受生處彼不自由。

    被業所纏縛不能得祝大藥。

    其地獄衆生。

    有如是因緣。

    有受如是等諸苦惱之事。

    爾時大藥王子。

    及跋陀羅波梨長者子。

    聞此事已身毛皆豎。

    合十指掌向佛歸依。

    其大藥王子等。

    發心作如是願。

    藉此聞法因緣。

    在流轉生死煩惱内。

    願莫生惡道。

    願莫受地獄苦也。

    爾時跋陀羅波梨。

    複白佛言:世尊,我更欲問佛前所心疑。

    佛告言:跋陀羅波梨。

    随汝所疑恣汝意問。

    跋陀羅波梨。

    白佛言:世尊,何者名聚何者名積。

    何者名陰何者名移。

    佛言:跋陀羅波梨。

    凡有四種法界成就此身。

    何者為四。

    諸界和合。

    智慧見意。

    無明。

    諸境界識。

    此是總義。

    我已說言:聚者即是六界諸入境。

    於六界内粗者三。

    一者入。

    複有二種齲其内有發髭須。

    衆毛皮肉。

    膿血涕唾脂。

    五藏手足頭面。

    身分支節。

    和合故名為聚。

    譬如諸穀積聚。

    或烏麻。

    或大小麥。

    或豆豌豆。

    以聚集故名積聚。

    如是如是,此身有身分有支節。

    聚集故名為積聚。

    言六界。

    何等為六。

    一地界。

    二水界。

    三火界。

    四風界。

    五空界。

    六識界。

    言六入者,何等為六。

    一眼。

    二耳。

    三鼻。

    四舌。

    五身。

    六意。

    言六入境界者,何等為六。

    一色。

    二聲。

    三香。

    四味。

    五觸。

    六法。

    此名為六入境界。

    言諸粗界本體三。

    何者為三。

    一者欲。

    二者恚。

    三者癡。

    彼等發起有三。

    何等為三。

    一者風。

    二者黃白痰。

    三者涕唾。

    言諸入取者有二。

    何等為二。

    一者持戒。

    二者信。

    複有六。

    何等為六。

    一者施。

    二者财。

    三者精進。

    四者禅定。

    五者善。

    六者非善。

    言陰者,雲何名陰。

    一者受。

    二者想。

    三者諸行。

    四者識。

    此四陰是無色。

    言受者即是受用。

    言想者即是知别樂苦。

    言諸行者見聞觸受。

    此名為識。

    為身作主。

    能得自在。

    一切諸物中自在故。

    言移者,善成就清淨戒。

    身業口業意業。

    受根取命終時。

    於彼時彼識舍諸陰。

    更不受有生。

    更不回故一向受樂。

    故名為移是名為移。

    離此者不名為有移。

    如是次第别者不名為移。

    作如是語已,跋陀羅波梨。

    及大藥菩薩。

    頂禮佛足而作是言:善哉世尊,善能為我。

    說如是義真實一切智。

    世尊,於未來世此法門。

    為諸迷惑愚癡衆生當作潤益。

    佛報彼二人言:跋陀羅波梨。

    此諸如來智者無有虛妄。

    非一切智亦不能知此真實體。

    我於過去行無量苦行。

    熏修此智光明。

    如今日所說無有異也。

    此是智光明法自處處流布。

    功德名聞一切智海藏。

    為諸衆生教化故說。

    所在之處所說之處。

    於彼之處非人護持。

    及諸天脩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來彼護持處。

    頂禮於彼之處無諸恐怖。

    縣官不能作惡。

    劫賊當不能害。

    佛告諸比丘,汝等諸比丘,若知從今去此法門。

    不得無信人邊說。

    亦不得覓過失人邊說。

    亦不得外道尼乾等邊說。

    亦不得尼乾陀聲聞邊說。

    在阿蘭若空閑者邊亦不得說。

    亦不得不至心請人邊說。

    所以者何。

    恐其求過失。

    如來實無過失。

    若有出家比丘或在家俗人。

    信受随順此事者,彼人應須當順彼人邊。

    應須起慈悲心。

    一如如來一種。

    須發如是心。

    此人持諸佛庫藏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發心出家故,應當行佛法。

    降伏魔軍衆,如象壞竹舍。

    若能行此法,謹慎放逸事。

    滅生死煩惱,當盡一切苦。

     佛說此經已,其跋陀羅長者子。

    大藥王子菩薩。

    及大比丘衆。

    天龍阿脩羅乾闼婆等。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