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
一切衆生以為貴重。
何所益乎。
當行愍傷。
何謂身要。
身不犯惡謙卑恭順稽首博智。
何謂命要。
歸命三寶。
奉修十德六度四等。
何謂财要。
捐已布施給諸貧乏。
身非我有。
口之所言皆多有失。
從緻谀谄粗辭不正。
用是之故。
悉棄此行不複為非。
已見無身不保壽命。
假使被害不犯惡事。
曉身非常為分離法。
不犯非宜。
一切所有施無所貪。
已解無身。
所獲善德功勳顯著。
不可稱限。
何謂有常。
設使觀身了無身者,以時攝取心所了慧。
勸一切智不違佛教。
不失法言不壞聖衆。
勸化群黎執禦人民。
是謂有常。
所以言常不可盡故。
所言無盡謂無為也。
與道合同。
無終無始玄妙永存。
此謂無為。
其無為者乃為常耳。
菩薩在彼以諸德本。
觀諸通慧至於無為。
是謂有常。
所以言常。
以空無相無願之故。
修菩薩道常奉空行。
觀於無相不著無願。
普具一切精進之行。
是謂有常。
所言常者謂如虛空。
菩薩等心。
如空無異無有思想。
如是行者乃為菩薩。
是謂有常無上正真。
佛告族姓子。
菩薩觀身了本無身,則曰意止。
一切人身皆悉本空。
以解身空意無所著。
觀衆生身立在佛身。
當作是觀。
若如來身無有諸漏。
吾身亦然。
察於諸法奉行道義。
不失佛教。
得無漏身而觀衆生。
分别諸相以無漏身。
無漏清淨本際亦淨。
如其德本。
興立諸行勸助德本。
亦無諸漏。
以能逮成無漏法者,能住諸漏。
何謂諸漏。
一曰欲漏。
二曰有漏。
三曰見漏。
彼斷欲漏。
設生欲界開化衆生。
若斷有漏。
遊在生死。
於諸所受教授人民。
又見漏者,則是無明癡冥之漏。
菩薩於彼精進不懈。
究竟精進拔其根原。
彼若觀身奉修意止。
超度往古諸不應行。
離於衆穢而遵澹怕。
乃為觀身便無所度。
亦無所生則無所為。
乃為觀身。
假使觀已不見有身。
亦無所察。
舍於貪身不計吾我。
已無吾我則無所貪。
已無所貪則無所诤。
已無所诤則無殃釁。
已無殃釁逮得法忍。
已得法忍則無所歸。
已無所歸則無卒暴。
已無卒暴不住自大,則住於法。
已住法者不行非法。
順法行者常與法俱。
修道法者則逮法慈。
已受法慈則聞法音。
已行法音不聞界音。
已寂界音便逮三昧。
而已正受則觀審谛已觀審谛則無所想。
已無所想則無所作。
已無所作則無非作。
已於諸作無作非作。
緻正真法便等諸法。
已等諸法。
便逮通慧一切之智。
是族姓子。
菩薩觀身了本無身。
意止行淨。
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痛癢意止。
謂觀痛癢本無痛癢。
乃為意止。
睹諸苦痛。
皆見衆生諸在患難。
為之雨淚逮成大哀。
作是惟念。
衆人在惱。
若得安者乃無痛癢,則為斷除一切危害。
乃緻觀痛知本無痛。
意止所行已滅痛癢。
為諸群生被大德铠。
先自消身非法之行。
亦不想念滅已痛癢。
若有遭痛。
普為一切執禦大哀。
為示永安長消衆患。
為貪欲人興發大哀。
先除己貪不為欲縛。
設身遇苦不以為難。
為瞋恚人興發大哀。
斷己恚結。
彼則觀見不苦不樂之痛癢也。
為愚行人興發大哀。
滅已癡縛。
彼觀痛樂則無所著。
消壞諸結而自由安。
若得苦痛不以憂慼。
舍諸有為,則能遵修令無苦樂。
以壞愚癡。
若遇樂痛無所積聚。
若遭衆患了身非常。
觀苦痛癢察痛無我。
彼觀樂痛修行安隐。
其觀苦痛則為瘡玻以是之故。
名曰不樂不苦。
設使觀見諸所有安皆歸無常。
其有衆苦。
計於苦者不苦不樂,則亦無我。
菩薩若見諸安樂事。
明識一切本則無安。
是觀痛癢。
知痛無本適起尋滅。
曉了諸法不得久存。
察於萬物焰生忽沒。
視一切法所生如影。
從何所來而尋散滅。
觀諸法本如瞻手掌。
從何所來去至何所。
即便了之。
無所從來去無所至。
以觀諸法不以為患。
普見一切笃信休息。
因此成道以成於道。
亦無所得不複退還。
所以者何。
以能逮見一切衆人。
根本所興則求滅荊不為己身而求滅也。
是族姓子。
菩薩大士。
善權方便執禦大哀。
觀於痛癢。
了本無痛意止之行。
消諸所見。
明識於此。
不以遇於三界諸痛。
滅取證際也。
彼於衆痛觀佛歎本。
曉了諸痛寂默恬澹。
本無所有。
亦無遭患永無遭患。
諸法皆空離於吾我。
徒見合會依於因緣。
悉無有主亦無吾我。
舍諸所見無所長育。
彼觀如是,則真谛見。
因緣所合皆不可得。
已不可得。
便作是察如因緣空。
從是興立諸法亦空。
已達空義。
乃為觀痛本無痛癢。
為意止也。
所謂寂寞身澹怕故。
選擇諸義道聖慧。
是族姓子菩薩觀身痛癢了本無痛。
意止淨行。
佛告族姓子。
菩薩觀心了本無心。
為意止行。
立於道心以得立心。
以己意慧求其心本。
不見内心不見外心。
不住内外。
察其心本不見五陰。
無諸種無諸入。
其心寂定。
求其持處從何所起,則更思惟心從緣起。
尋複思惟。
其心為異。
因緣異乎。
即複自了。
設因緣異其心異者,則有二心。
設使因緣是心。
心是因緣。
以是之故心不見心。
計於心者非不見心,猶如虛僞。
無實諸塵住於虛空。
利刀傷指本時為瘡。
指瘡已差無所患苦。
如是族姓子。
心亦如是,由是之故心不見心。
心所見者則無所見。
應觀如是心所住處亦不起罪不見斷滅。
不念常存亦無有身。
身如牆壁。
因緣不亂不離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