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四(惟淨譯)

首頁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禅定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廣集福德。

    二者多生厭患。

    三者發起精進。

    四者具於多聞五者無颠倒教授勤行修習。

    六者随正法行。

    七者根性明利。

    八者具純善心。

    九者善了止觀。

    十者不著禅相。

    雲何是廣集福德。

    謂若菩薩於大乘法中久積善根。

    彼彼生中善修戒行。

    為善知識之所攝受。

    随所生處常生婆羅門大族姓家。

    或刹帝利大族。

    或長者大族。

    皆具正信。

    於彼生中以其因緣。

    轉複廣大增長善根。

    而常不離於善知識。

    何者是善知識所。

    謂佛及菩薩。

    而能增長宿世善根。

    由慣習力故。

    作是思惟。

    世間大苦世間災患。

    世無暫停久受萦纏癡暗所覆。

    彼等皆由貪欲為因貪欲為緣。

    了此因緣是為菩薩廣集福德。

    雲何是多生厭患。

    謂若菩薩以是緣故乃起思惟。

    我今不應於此世間合曾相中。

    染著親近諸欲境界。

    而諸欲者虛妄分别。

    如世尊言:常以多種因緣毀呰貪欲。

    所謂欲如利叉。

    欲如利戟。

    欲如劍鋒。

    欲如刀鋒。

    欲如毒蛇。

    欲如聚沫。

    欲如癰疽。

    欲極臭穢。

    如是欲境心生厭惡。

    乃剃除須發被袈裟衣。

    發正信心舍家出家。

    是為菩薩多生厭患。

    雲何是發起精進。

    謂若菩薩由出家故發起精進。

    未得法者皆令得法。

    未悟者令悟。

    未證者令證。

    是為菩薩發起精進。

    雲何是具於多聞。

    謂若菩薩由此因緣。

    能聽能受諸有所說,世俗谛法及勝義谛法。

    是為菩薩具於多聞。

    雲何是無颠倒教授勤行修習。

    謂若菩薩。

    於其世俗勝義二種法中。

    能正教授勤行修習。

    無颠倒法。

    是為菩薩無颠倒教授勤行修習。

    雲何是随正法行。

    謂若菩薩於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此等正法中。

    菩薩如是行即覺了正道。

    是為菩薩随正法行。

    雲何是根性明利。

    謂若菩薩由行正法故。

    辯慧明了利根轉勝。

    是為菩薩根性明利。

    雲何具純善心。

    謂若菩薩利根勝故多生厭患。

    遠離大衆一切愦鬧。

    及世雜語欲覺瞋覺害滅等覺皆悉遠離。

    亦複不著知識親愛名聞利養所欲等事。

    身心寂靜得純善心。

    由善心故作是觀察。

    今我此心於何法中行。

    若善若不善若無記邪。

    若行善法即得歡喜清淨心生。

    何者是善法所謂三十七菩提分法。

    若行不善法者,當起厭患多種觀察。

    勤行斷除不善之法。

    何者是為不善之法謂貪瞋癡。

    貪有三種上中下品。

    上品貪者,若身若心極其分位。

    而生染著無離貪心。

    由染著故於一切處不生慚愧。

    何者是無慚。

    謂獨止一處作是思惟。

    而起尋求諸所欲事。

    稱贊欲境自現有德。

    是為無慚。

    何者是無愧。

    由彼貪欲因緣。

    於父母等前違背很戾及生惱害。

    於馀師尊之所亦無恥忸。

    自現有德是為無愧。

    以是因緣。

    命終之後堕惡趣中。

    此名上品貪。

    中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

    自初至末雖複暫有所成。

    旋起離貪之心即生變悔。

    此名中品貪。

    下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

    或身相觸或共語言或瞻視間。

    旋起即滅。

    此名下品貪。

    總要而言:一切濟命受用資具。

    有所欲者皆名下品貪。

    瞋有三種上中下品。

    上品瞋者,随於所起諸瞋境中。

    生極瞋恚而複暴惡。

    遍造五無間罪。

    或随造一無間罪。

    或謗正法。

    凡如是等總聚五無間罪。

    算分數分及譬喻分。

    乃至烏波尼殺昙分。

    皆不能及。

    由此因緣。

    身壞命終堕大地獄。

    若或暫得生於人間。

    身相黑色其目赤惡。

    性多恚暴。

    此因緣故。

    還堕地獄。

    此名上品瞋。

    中品瞋者,随於諸瞋境中若暫起已,或微分造不善罪業即速變悔。

    旋起對治而令止息。

    此名中品瞋。

    下品瞋者,謂於親愛和合境中。

    随以瞋緣辄生輕謗。

    雖複暫起於刹那間即生變悔。

    旋起對治而令息滅此名下品瞋。

    癡有三種上中下品。

    上品癡者,謂一切處若行若止。

    悉無善作亦無憂戚。

    不生變悔此名上品癡。

    中品癡者,若起少分不善之業。

    雖有所成即速變悔。

    於同梵行人所。

    忏謝其罪不現己德。

    此名中品癡。

    下品癡者,謂於如來所制戒中不越性罪。

    違犯初篇戒學之罪。

    此名下品癡。

    菩薩離是染法即得心善寂靜。

    由是善故能離欲愛欲貪諸欲染著。

    何以故?随心善故。

    若行無記法者,謂即想念勤行伺察。

    何等是無記。

    若心不緣外。

    亦不緣内。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