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惟淨譯)

首頁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如大海。

    何等為十。

    一者為大寶聚。

    二者深難徹底。

    三者廣大無量。

    四者次第漸深。

    五者不宿死屍。

    六者皆同一味。

    七者容受衆流。

    八者潮不失時。

    九者水族所依。

    十者無有邊際。

    善男子,雲何是菩薩為大寶聚。

    譬如大海廣積衆寶。

    閻浮提中一切人衆。

    鹹取其寶無有窮盡。

    菩薩亦複如是,廣積一切智功德寶。

    一切有情皆取是寶亦無窮盡。

    是即菩薩為大寶聚。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深難徹底。

    菩薩亦複如是,一切有情於菩薩法莫測其際。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廣大無量。

    菩薩亦複如是,功德智慧廣大無量。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次第漸深。

    菩薩亦複如是,一切智深一切智漸深一切智極深。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不宿死屍。

    何以故?大海法爾如是故。

    菩薩亦複如是,不與煩惱結漏及不善知識而所共止。

    何以故?菩薩法爾如是故。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衆流入中皆同一味。

    所謂鹹味。

    菩薩亦複如是,積集一切善法皆同一味。

    所謂一切智味。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容受衆流而其海水不增不減。

    菩薩亦複如是,容受無量一切法水。

    而菩薩智慧不增不減。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潮不失時。

    菩薩亦複如是,所應成熟化度有情亦不過時。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為諸水族依止窟宅。

    菩薩亦複如是,為一切有情一切善法之所依止。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有情悉取其水而無邊際。

    菩薩亦複如是,廣為一切有情宣說法要。

    亦無邊際。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大海。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微妙智。

    何等為十。

    一者善求出離。

    二者善知諸出離法。

    三者善知諸法平等。

    四者善知諸法如幻。

    五者善知一切法相。

    六者善解甚深難測緣生之法。

    七者善知業不思議。

    八者善知諸所說義。

    九者善了如實義。

    十者善觀真實智。

    善男子,雲何是菩薩善求出離乃至善觀真實智謂若菩薩作是思惟。

    我應觀察諸世間相。

    觀見世間貪火熾然瞋煙蓬?孛。

    癡暗覆蔽瞑然無讬。

    菩薩乃起是念。

    此諸有情雲何能得出離。

    菩薩即為勤求出離及出離法。

    由得出離法故。

    即能随知諸法平等。

    由知諸法平等故。

    即能如實知諸法如幻。

    由知諸法如幻故。

    即如實知一切法相。

    由知法相故。

    即能思察甚深難測緣生之法。

    由能思察緣生法故。

    即能解了業不思議。

    是故菩薩雖知世間諸法無實。

    而亦顯示種種業報。

    由是之故得微妙智。

    能於諸佛菩薩所說義中而悉了知。

    由了知故即能開解如實之義。

    解如實義故。

    即能觀真實智。

    見真實故。

    能度有情出離生死。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微妙智。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随應辯才。

    何等為十。

    一者開示諸法無我。

    二者無有情。

    三者無壽命。

    四者無養育。

    五者無補特伽羅。

    六者無作者,七者無受者,八者無知者,九者無見者,十者顯示一切法空都無主宰。

    皆是虛妄不實分别諸法但從緣生故有。

    善男子,若得一切法無我相應。

    彼即随順法性。

    由是之故。

    於一切法無有情無壽命無養育無補特伽羅無作者無受者無知者無見者等。

    如理相應即能随順法性。

    由是之故。

    了知一切法空都無主宰。

    皆是虛妄不實分别。

    諸法但從緣生故有。

    如理相應即能随順法性。

    善男子,若随順法性故。

    即於法性不相違背。

    不違背故乃能正說諸法。

    正說法故善入法性。

    入法性故乃能開示彼一切法。

    開示法故彼之辯才乃名随應。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随應辯才。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樂說辯才。

    何等為十。

    一者辯才無著。

    二者無盡。

    三者相續四者不畏大衆。

    五者不卑下。

    六者無恐怖。

    七者不共。

    八者不輕慢。

    九者無邊。

    十者無礙解。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樂說辯才。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清淨辯才。

    何等為十。

    一者無有謇吃。

    二者詞無雜亂。

    三者遠離卑劣。

    四者語不高戾。

    五者義無減失。

    六者文無缺漏。

    七者聲無短阙。

    八者無不知時。

    九者言無粗獷。

    十者無不明了。

    善男子,諸菩薩者,所有辯才無有謇吃。

    何以故?菩薩於大衆中無怯弱故。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而無雜亂。

    何以故?菩薩智慧安然無畏。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而無卑劣。

    何以故?菩薩處大衆中,猶如師子離諸恐懼。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語不高戾。

    何以故?已離煩惱故。

    若有煩惱語即高戾。

    無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義無減失。

    何以故?已得法故。

    若不得法即於義中有所減失。

    得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文無缺漏。

    何以故?廣解諸論故。

    若解論鮮少即文有缺漏。

    廣解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聲無短阙。

    何以故?菩薩妙解一切音聲故。

    若不解者即於音聲有所短阙。

    解即不爾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無不知時。

    所應前說而不後說。

    若應後說亦不前說。

    何以故?菩薩善知諸時分故。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言無粗獷。

    無不悅意無不樂聽。

    何以故已能遠離語過失故。

    若有語過失者言即粗獷。

    無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無不明了。

    何以故?菩薩根性利故。

    若鈍根者即不明了。

    利即不爾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清淨辯才。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

    何等為十。

    一者愛語。

    二者熙怡面相遠離颦蹙。

    三者如義語。

    四者如法語。

    五者平等語。

    六者不自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