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離八難。
何等為十。
一者離不善業。
二者如來所立禁戒而不違越。
三者遠離慳吝。
四者於先佛所植衆德本。
五者勤修福行。
六者智慧具足。
七者善解方便。
八者勝願具足。
九者多起厭患。
十者發勤精進。
善男子,菩薩不造不善業故不堕地獄。
設或示現生地獄中。
亦不受彼地獄極苦。
複不久處地獄之中。
又不於彼有情生瞋惱心。
何以故?謂以菩薩本性具修十善業故。
以是因緣。
菩薩不堕地獄。
又善男子,菩薩於如來禁戒不違越故。
不堕畜生之趣。
設或示現生彼趣中。
而亦不受畜生之苦。
又善男子,菩薩不起慳吝。
不以慳因緣故堕餓鬼趣。
設或示現生彼趣中。
而亦不受餓鬼之苦。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邪見之家。
設生於彼亦不壞淨信。
而菩薩者,常得善知識共相會遇。
何以故?菩薩久修善法。
於先佛所植衆德本。
而常於彼正見家生。
於彼生已淨信具足。
亦複廣大增長淨信。
又善男子,菩薩諸根亦不缺壞。
若複諸根有所缺壞。
即於佛法中不能堪任法器。
何以故?菩薩廣集福德勤修福行。
常尊重供養如來塔廟若法若僧。
常所親近作諸勝行。
由勝行廣修於己。
乃得諸根圓具。
以圓具故。
於佛法中即大法器。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邊國。
其中有情愚騃聾啞。
色力不具無所堪任。
善言惡言不曉其義。
於佛法中非其法器。
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
是故菩薩常生中國。
其中有情根性明利。
多有智者,複為智者所許。
是所堪任具有力能。
善言惡言悉曉其義。
於佛法中是大法器。
深信沙門婆羅門。
何以故?先所修習智慧力故。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長壽天。
若生其中。
雖有無數諸佛出世。
亦不值遇。
利有情事不能成辦。
是故菩薩生於欲界。
此中有情值佛出世。
愛樂親近而可化度。
何以故?菩薩善具方便故。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無佛世界。
若生其中。
即不見佛不聞法不供僧。
是故菩薩生於三寶具足佛刹之中。
何以故?由昔所修勝願具故。
又善男子,菩薩若聞諸可厭事。
無有不生厭惡心者,何以故?菩薩才聞是事。
即起厭患之心。
生厭患已發勤精進。
修諸善法斷諸惡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遠離八難。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不忘失菩提心。
何等為十。
一者遠離谄诳。
二者正而無曲清淨潔白。
遠離追求猶豫分别。
三者受持佛法。
四者於法而不祕惜。
五者遠離法慳。
六者不作障法因緣。
七者無不實語。
八者攝受大乘之法如說能行。
於彼受持大乘人所起尊重心。
九者於彼受持大乘人所。
為漸入大乘故起親近想。
十者深入大乘故。
於說法人起師尊想。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不忘失菩提心。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宿命通。
何等為十。
一者供養諸佛。
二者攝持正法。
三者修持淨戒。
四者除疑離障。
五者多生歡喜。
六者多作觀想。
七者常住定心。
八者生處清淨。
九者常受化生。
十者得明利識。
善男子,菩薩由廣供養佛故。
即能尊重正法。
以重法故。
乃於持法人所。
以彼因緣。
能於正法受持讀誦。
以所得法廣為他說。
由是不惜身命。
勤行修習受持正法。
複能修持淨戒。
戒有三種謂身語心。
由其三業戒清淨故。
即能除疑離諸障染。
何以故?先由戒行清淨。
即能除疑離障。
離疑障故多生歡喜。
以心喜故多作觀想。
由觀想故常住定心。
心住定故生處清淨。
處清淨故常受化生。
以化生故得明利識。
識明利故能知一生二生三四五生。
若十二十乃至百千無數生中宿命通事。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宿命通。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