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善男子,雲何是菩薩於諸過患善能除斷。
謂若菩薩於自身中所有過患勤行除斷。
若他身中諸有過患教令斷滅。
不堪任者即當舍離。
何等是過患。
所謂於佛法僧不生尊重。
及於戒學并諸聖人。
同梵行者上中下位。
於是等處不生尊重。
自生我慢輕易於他。
順諸愛境逆背涅槃。
起於我見有情壽者士夫養者補特伽羅等見。
執空斷見執常無常。
不樂諸聖親附愚人。
遠離清淨持戒之者,尊重供養破戒之者,随逐惡友棄舍善友。
毀謗如來甚深經典。
複於深經而生驚怖。
懶堕懈怠輕賤己身。
志性下劣無有威光。
亦無辯才非處造惡。
不應疑處乃生疑惑。
所應疑處而不能疑。
蓋障纏縛谄诳随逐。
惛沈睡眠之所覆蔽。
樂著利養貪愛種族眷屬國土。
起諸愛見貪愛衆會。
複常習近外道典籍。
厭離正法破毀誓願。
慣習修作不善之法。
於諸善法而不慣習。
親洽於彼非出家人。
又複親洽男子女人童男童女及諸外道。
不樂阿蘭若處。
食不知量。
而不親附師尊長宿。
凡所習誦亦不知時。
又複不知所行方處。
微細戒學亦不尊敬。
觀其小罪不生怖畏。
於其癡暗根性之者計為寂靜。
於其高勝利根之者,倨傲而行起諸邪執常出惡言:於諸可愛及不可愛色相之中随順執著。
見瞋恚者不起慈心。
見苦惱者不生悲愍。
見疾病者不起厭離。
見彼死者不懷驚怖。
於火宅中不求出離。
不能審細伺察其身。
不觀戒行。
何者已作。
何者當作。
何者現作。
而悉不能審細伺察。
不應思惟而起思惟。
不應計度而起計度。
不應追求而起追求。
非出離中計出離想。
非道之中計正道想。
未得所證計已得想。
世俗所作專一其心。
非所作中而生勤勇。
廣大善法常所遠離。
毀謗大乘之法。
稱贊聲聞乘法。
毀謗深信大乘之人。
稱贊修行聲聞道人。
常與他人而共言訟。
常興鬥诤惡口粗言:為性高倨自恃胸臆。
?參毒暴惡恣其貪婪。
語無誠信輕毀他人。
非說而說言多虛妄。
愛樂計著諸有戲論。
此等是為種種過患。
菩薩善斷如是過患已,離諸戲論勤修空觀。
菩薩雖複多修空觀。
然於處處其心流散有所樂住。
菩薩即時於諸境處遍求自性。
皆悉是空了不可得。
由境空故。
觀察彼心亦悉是空。
心境空故能觀察智而亦是空了不可得。
菩薩又複勤行觀察諸相皆空。
菩薩雖觀無相。
猶有彼彼諸相現前而為對礙。
是故乃觀無有内相。
無内相故身不可得。
及身念住亦不可得。
亦不系心。
於身亦無外相可得。
亦無外相念住可得。
心不系著外相離故身相亦離。
由内諸相得斷滅已,勤行發起修習意樂由多修習諸觀行故。
能常勤修於奢摩他毗缽舍那。
所修之行中無間斷。
所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
如實觀察諸法自性。
是毗缽舍那。
由心一境性住奢摩他故。
即於三摩呬多心歡喜無悔。
何以故?若戒清淨及戒具足。
是即菩薩瑜伽之行。
以戒具足故增長瑜伽。
戒具足故修習瑜伽。
此說名為修瑜伽行。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修瑜伽之行。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持如來修多羅教。
何等為十。
一者為護正法故聽聞受持不為資财。
二者為守護教故聽聞受持不為利養。
三者令三寶種得不斷故聽聞受持不為求他恭敬。
四者為欲攝受安住大乘諸有情故聽聞受持不為名稱。
五者為利益無依無救諸有情故聽聞受持。
六者為令苦惱有情得安樂故聽聞受持。
七者為令無慧眼者得慧眼故聽聞受持。
八者為彼住聲聞乘者說示聲聞道故聽聞受持。
九者為彼住大乘者說示大乘法故聽聞受持。
十者為自取證無上智故聽聞受持。
不為求彼下劣乘故。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持如來修多羅教。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持律教。
何等為十。
一者善知於律。
二者善知律之儀範。
三者善知律甚深義。
四者善知律微細相。
五者善知應作不應作。
六者善知自性違犯。
七者善知施設違犯。
八者善知波羅提木叉所起因緣。
九者善知聲聞律法。
十者善知菩薩律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持律教。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解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
何等為十。
一者善學聲聞學處。
二者善學緣覺學處。
三者善學菩薩學處。
四者於彼一切學處修習具足。
五者於所行軌則得具足已,而能遠離非沙門行。
六者以是因緣故。
菩薩不於非處非方非時所行。
七者於其沙門軌則所行得具足已,不為諸沙門或婆羅門非理譏毀。
八者令他亦如是學。
九者所行軌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