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足故。
容相端嚴威儀寂靜。
十者具足威儀而無詐異。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解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離慳嫉。
何等為十。
一者自為施主。
二者教他行施。
三者贊歎布施。
四者見他施時心生随喜。
五者令馀施主慶快利喜。
六者見施他時不應生念此應施我勿施於他。
我族應得他族非得。
七者菩薩發如是心。
令諸有情一切皆得濟命資具悉獲安樂。
八者令諸有情悉能成就勝出世間最上安樂。
九者菩薩作如是念。
我常勤修利有情事。
十者菩薩作如是念。
我終不起慳嫉之心。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離慳嫉。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
何等為十。
一者於一切有情起平等方便。
二者於一切有情起無障礙心。
三者於一切有情起無瞋惱心。
四者為一切有情廣行布施。
五者守護戒行。
六者修持忍辱。
七者發勤精進。
八者安住禅定。
九者修習勝慧。
十者積集彼一切智。
菩薩如是依無二心之所積集。
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有情平等積集故。
以一切有情為所緣境而積集故。
如是速能普令一切證得法性。
菩薩自能出離大火宅已,複令他人亦悉出離。
以其安住平等心故心無高下。
善男子,譬如長者有其六子。
而一一子稱可父意。
慈愛憐惜而悉同等。
是等諸子幼無所識複不明了。
其父同以方便訓育。
一時父舍然火起。
而彼諸子各各異處。
善男子,於汝意雲何。
時彼長者可作是念。
此諸子等令同出邪。
前後出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而彼長者以平等心憐愛無異。
是時諸子雖各異處。
以等愛心俱時令出。
佛言:善男子,菩薩亦複如是,一切有情悉是愚夫而非聖者,久處生死大火宅中。
愚癡無識複不明了。
各各散在諸趣之中。
菩薩為救度故。
随以方便俱時令出彼大火宅。
出火宅已普令安住寂靜界中。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承事供養如來。
何等為十。
一者以法供養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财供養。
二者如說修行。
是為供養。
三者為諸有情作利樂事。
是為供養。
四者攝受有情。
是為供養。
五者為諸有情随順所行。
是為供養。
六者不舍誓願。
是為供養。
七者不舍菩薩事業。
是為供養。
八者如說能行。
是為供養。
九者諸有所作不生懈倦。
是為供養。
十者不舍菩提心。
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财供養。
何以故?善男子,法身即是如來。
是故以法供養即為供養如來。
又積集如來所說,是即如說修行。
發起諸利樂事。
是即利樂有情。
施作有情事業。
是即攝受有情。
善男子,若不能作利有情事。
誓願微劣棄舍菩薩事業之者,即不能順有情行增長誓願堅固菩薩事業。
又若起虛妄語志意缺減。
即不能如說能行。
又若生其懈倦。
即不能於諸所作不生懈倦又若於菩提心有所退失而無所證。
即不能不舍菩提之心。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本無所得亦無所證。
是故汝今應如是知。
以法供養。
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财供養。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能承事供養如來。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摧伏我慢。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舍家出家離諸親友眷屬知識猶如死故。
摧伏我慢。
二者毀己形好被服壞色随順正法故摧我慢。
三者剃除須發執持應器。
巡家行乞故摧我慢。
四者為乞食因緣卑下其心。
與旃陀羅童子而無有異故摧我慢。
五者常作是念。
我從他乞我之身命系屬於他故摧我慢。
六者我所受食以清淨故諸佛所許故摧我慢。
七者為欲親近阿阇梨師長聖衆故摧我慢。
八者我具威儀軌則所行如法。
欲令同梵行者見皆歡喜故摧我慢。
九者於諸未具佛法之者願當得具故摧我慢。
十者於彼忿恚惱害諸有情中。
我當常行忍辱之行故摧我慢。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摧我慢。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生淨信。
何等為十。
一者福行成辨。
二者具正因故得宿世善根圓滿。
三者不起邪信故而具正見。
四者不依邪師故得意樂具足。
五者離谄诳故得正行無曲。
六者根性利故而得勝慧。
七者相續清淨故得離諸障。
八者遠離惡知識故常得親近諸善知識。
九者常求諸善說故而能除彼增上慢心。
十者於佛所說法中具大信故而能離諸邪執。
了知如來廣大威德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生淨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