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而不悟,則‘民斯為下矣’。
勸節日殺生者
良辰美景,人逢之而色喜,物遇之而心傷者也。
何則?人于此時,歡呼暢飲;物于此時,魄震魂飛。
人于此時,骨肉團圞(*圓);物于此時,母離子散。
人于此時,飾衣服,賀新禧,珍羞草芥;物于此時,血淋漓,腸寸斷,肝腦沙塵。
故節日殺生,第一殘忍者所為也。
試于操刀之頃,蓦地回光一照,雖嘉肴在禦,當必黯然神傷矣。
《梵網經》有‘不敬好時戒’,蓋為此耳。
鵝死代亡(見《戒殺現報》)
明末,杭州府庠趙某,仁慈不殺。
歲盡,有以鵝饋者,家人欲殺,趙力止之。
元夕複請,又止之。
逡巡至端陽,家人又請,趙怒,又得不殺。
是月十七,趙病,至六月朔,甚笃。
見青衣攝至一衙門,有投文者三,堂官一一接覽。
又見某某并楊妪亦攝至。
正欲訊趙,忽見一鵝,擲體吐人言,謂趙曰:‘汝去,我代汝矣。
’趙從舊路歸,見屍停棺蓋上,以魂合體得蘇(*同‘蘇’)。
而鵝于是日,已自撲殺籠内矣。
所見三人,皆同日卒。
[按]生死之事,父子不能相代。
趙雖有德于鵝,鵝焉能代死于趙?然思法性圓明,互融互攝之義,則誠之所感,何所不通?鵝之救趙,不可謂無其理也。
勸弄璋家
富家生一子,珍之如寶玉;物類若引群,便作羹中肉;清夜一提撕,此心何太毒;願将《地藏經》,與君三複讀。
《經》雲:‘閻浮提人,初生之時,慎勿殺害,廣聚親戚,能令子母不得安樂。
’觀此,則求兒孫長育,福壽康甯者,斷斷不宜殺生矣!世人每遇生子,辄有一種鄙夫,争來索酒,口中雖稱祝賀,心内實為甘旨。
愚癡者不覺為其所動,小則烹雞炙凫,大則割彘刲(宰殺)羊,緻來世今生,怨怨相報,甚無謂也。
烹羊速報(出《法苑珠林》)
唐顯慶中,長安某氏,誕兒彌月,大宴親朋。
欲殺一羊,羊屢向屠人拜,不顧,竟殺之。
有頃,烹羊于釜。
産婦抱子而觀,釜忽自破,沸湯沖入猛火,直射母子頭面,頃刻俱斃。
[按]佛世一鬼王有五百子,幼者名嫔伽羅,其母兇暴,食人兒女。
世尊取其幼子覆缽内,鬼母飛行天下,七日不得。
問佛所在,佛言:‘汝子五百,僅失其一,何故愁憂?世人生子,豈不愛惜,汝何食之?’答言:‘我今若得嫔伽羅者,更不殺世人之子。
’佛示鬼母缽處,鬼母同五百子取之,盡神力不能動,還求世尊。
佛言:‘若受三歸五戒,當還汝子。
’鬼即依佛敕。
佛言:‘好持是戒。
汝是迦葉佛時羯肌王女,以不持戒,受是鬼報。
’(詳載《雜寶藏經》)噫!天下為鬼母者,豈少哉?
勸祀先者(以下言享祀不宜殺生)
祭祀祖先,不過盡報本之思而已。
至祖宗來格與否,未可知也。
何則?祖宗修人天之福,必生人天受樂;造三途之業,必在三途受苦。
然享樂者少,受苦者多。
故孝子慈孫,每遇節日、忌日,但當虔誠齋戒,念佛持經,回向西方清淨佛土,使祖先出輪回苦,是為真實報恩。
至殺生以供鼎俎,徒增死者業障耳,遇明眼人,不勝悲憫。
殺生冥累(出《竹窗随筆》)
錢塘金某,齋戒虔笃,沒後附一童子,雲:‘吾因善業未深,未得往生淨土。
今在陰界,然亦甚樂,去住自由。
’一日诃妻子雲:‘何故為吾墳墓事,殺雞為黍?今有吏随我,不似前日之自由矣。
’子婦懷妊,因問之,曰:‘當生男,無恙。
過此,複當生男,則母子雙逝。
’衆異而志之。
其後一一皆驗。
[按]祭不能用蔬,第一不可殺生。
而世有科名得志,殺豬羊以祭祖。
彼且揚揚自得,以為榮親,旁觀者亦肩摩睨視,啧啧稱羨。
問祖先此時果能享一脔一箸乎?徒殺物命,緻父母沉淪。
死者有知,當必拊膺痛恨于九原矣。
反不如單寒之子,蔬果告虔之為愈也。
勸禱祀神祇者
世俗認造罪為燒香,以逆天為修福者,莫如禱賽。
禱賽中最可恨者,莫如代人保福。
蓋壽夭生死,皆宿世因,業果既定,不可複逃。
譬如官吏奉旨攝人,衙役豈因口腹之故,代其上擊登聞,挽回聖旨乎?所以堂中獻神,室内氣絕者,舉目皆是。
而沿習成風,皆口腹小人誤之也。
小人見人疾病,辄斂金殺物,以媚邪神。
主人愚癡,不知病者陰受其禍,反以為德,不亦重可憐乎?普勸世人,凡遇有疾者,宜勸其作善消災,誦經禮忏。
如病勢危劇,必勸其專心念佛,求願往生,是為無邊功德。
慎勿聽巫蔔妄言,使病人以苦入苦也。
祀天遇佛(載《法句經》)
佛世有一國王,名曰和墨。
奉事外道,舉國信邪,殺生祭祀。
王母寝病,經久不瘥(*病愈),召婆羅門問故。
答言:‘星宿倒錯,陰陽不調,故使然耳。
’王言:‘作何方便,使得除愈?’答言:‘當備牛馬豬羊百頭,殺以祀天,然後乃瘥。
’王即如數牽就祭壇。
佛懷大慈,愍王愚迷,往詣王所。
王遙見佛,為佛作禮,白佛言:‘母病經久,今欲祀天,為母請命。
’佛言:‘欲得谷食,當行種田;欲得大富,當行布施;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