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胎也,出于同時乎?抑不同時乎?
答:有同時,有不同時。
若同時入,則先産者為兄,後産者為弟。
若不同時,則先産者為弟,後産者為兄。
譬如竹筒納胡桃,後入者必先出故。
(說本《法苑珠林》) 問:同一孕也,而所生子女,有端正者,有缺壞者。
其間或黑或白,種種不同,何故?
答:一系此兒宿世之故,一系其母今世之故。
此兒宿世,若柔和忍辱,裝造佛像,親近沙門,今世自然相好。
若宿世遮佛光明,取三寶物,瞋恚鬥诤,代他詞訟,或譏毀醜貌之人,今世自然醜惡。
(說本《業報差别經》及《三戒經》)
其母今世懷孕之時,若近煙黑之處,胎兒遂黑。
居清涼之處,胎兒遂白。
習鹽灰等味,毛發稀少。
習淫欲之事,多患瘡癬。
若或跳擲,或複負重,支節缺壞。
(說本《法苑珠林》)
問:人有恒言,皆曰父母遺體。
敢問孰者是父遺體?孰者是母遺體?
答:爪齒骨節,髓腦筋脈,凡系堅者,皆父遺體也。
頰眼舌喉,心肝脾腎,毛發腸血,凡系柔者,皆母遺體也。
(說本《修行道地經》)
形滅神存類(六問六答)
問:福善禍淫,不過生時受報耳。
若人而既死,則形神消滅。
縱有罪業,何從受報?
答:身有敗壞,性無敗壞。
譬如五谷,根莖雖枯,其子落地,向春複生。
修福生人天,造業歸惡道,亦猶是也。
賈誼曰:“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
”(出《漢書》)魏伯起曰:“三世神識不滅。
”(出《魏書》)張子厚曰:“知死之不亡,可與言性。
”(出《橫渠語錄》)生死之名,從肉軀所得,非從心性所得。
若謂死後神亡,則伯鲧為熊(事詳《史記正義》),如意為犬(出《漢書》),鄭人相驚以伯有,彭生報怨于齊襄(俱出《左傳》),種種事迹,皆在漢明帝之前。
則佛法未傳東夏,而輪回之理,已大著于天下矣。
斷滅之論,可欺愚人,難罔智士。
問:輪回之理,如所固有,孔子何以不言?
答:孔子言之詳矣。
《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知鬼神之情狀”。
精氣者,受生之後也。
遊魂者,托胎之前也。
知其情狀,則輪回之理明矣。
《中庸》言:“誠者,物之終始。
”不言“始終”,見循環無端,非斷滅也。
惜後儒見未及此耳。
問:“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不過論其理耳。
若謂有後世之說,不幾近于誕乎?
答:生死輪回,乃世人必然之理,見于記載者,不可勝數。
若名為誕,是真誕矣。
且爾不聞文昌帝君為十七世士大夫乎(出《文昌寶訓》)?不聞袁盎十世為僧乎(出《水忏緣起》)?不聞某樵轉生為梁武帝乎(見《金剛感應錄》)?不聞王曾為曾子後身(出《文昌惜字文》),蘇子瞻為戒禅師後身,曾魯公為青草堂後身乎(俱見《淨土文》)?不聞永公轉生為房琯乎(見《法喜志》)?不聞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僧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乎(俱見《竹窗二筆》及諸公本傳)?不能博觀記載,徒學坐井觀天,何哉?
問:如君所言,固曆曆有據,獨惜其不出正史耳。
答:正史者,對稗史而言。
正史可信,稗史不可信也。
若《文昌寶訓》等書,皆煌煌實論,可質鬼神,乃超于正史之上,又當格外視之。
倘必以史臣之筆為可信,則《二十一史》中,所載三世輪回事,亦更仆難數。
他不具論,姑以人所共知者,略述一二。
如羊祜前身為李氏子(詳《晉書》一帙十冊,三十四卷,十二頁),梁元帝前身為眇目僧(詳《南史·梁紀》一帙三冊,八卷,五頁),劉氏女前身為李庶(詳《北史·齊紀》二帙五冊,四十三卷,三十八頁),劉沆前身為牛僧孺(詳《宋史》七帙四冊,二百八十五卷,五頁),範祖禹前身為鄧禹(詳《宋史》八帙四冊,三百三十七卷,十二頁),郭祥正前身為李太白(詳《宋史》十帙三冊,四百四十四卷,十四頁),夏原吉前身為屈原(此事出《皇明通紀》)之類,不勝屈指也。
若夫天仙列宿,降生人間者。
如天帝子為齊高祖(詳《南齊書》一帙四冊,十八卷,五頁),神人降胎為唐代宗(詳《唐書》三帙二冊,七十七卷,二頁),來和天尊為宋真宗(詳《宋史》七帙五冊,二百八十七卷,首頁),南嶽真人為虞伯生(詳《元史》五帙五冊,一百八十一卷,四頁),文昌星為呂仲實(詳《元史》五帙六冊,一百八十五卷,首頁)之類,彰彰可考也。
有死後數日複生者,有數年複生者,有備述冥事無不奇驗者。
略言之,如長沙人桓某(詳《後漢書》一帙七冊,二十七卷,六頁),武陵女子李娥(同上卷,七頁),幹寶父殉葬之婢(詳《晉書》二帙十冊,八十二卷,十四頁),魏明帝時冢内女、安吳民陳焦,晉惠帝時杜錫之婢、東陽黃氏女孩(詳《宋書》一帙十冊,三十四卷,二十五之二十九頁),淳熙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