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矮冬瓜武功很高。
相貌英俊的,未必有本事偷進宮來。
」康熙笑道:「那也說得是。
」頓了一頓,續道:「另外兩部,是分賜給正紅旗和鑲藍旗的。
正紅旗的旗主目下是康親王傑書,我已命他去将經書獻上來。
」韋小寶心想:「康親王那部經書,那天晚上給齊元凱偷了去,此刻在我手中。
康親王那裏還獻得出?這一下老康可要大糟而特糟了。
」
康熙又道:「鑲藍旗旗主富登年歲尚輕,我剛才問過他。
他說上一任的旗主嘉坤在攻打雲南時陣亡,一切後事都是吳三桂料理的。
吳三桂交到他手裏的,隻是一顆石印、一面軍旗,還有幾萬兩銀子,此外甚麼都沒有了。
」韋小寶道:「這部經書定是吳三桂吞沒了。
」康熙道:「是啊。
所以你到了吳三桂府中,仔細打聽這件事,想法子把經書取了到手,吳三桂這厮老奸巨猾,千萬不能讓他得知内情。
」
韋小寶道:「是,奴才随機應變,騙他出來。
不過老婊子那六部經書,卻又到了何處?這件事可大傷腦筋了。
」康熙皺眉道:「老婊子到底是何來曆,此刻毫無綫索可尋,她幹此大事,必有同謀之人。
她得到經書之後,必已陸續偷運出宮,要将這六部經書盡數追回,那是為難得很了。
好在太後言道,大清龍脈的所在,必須八部經書一齊到手,隻要少了一部,就算得了七部,也是無用。
咱們隻須把康親王和吳三桂手中的兩部經書拿來毀了,那就太平無事。
好在咱們不是去尋龍脈,隻不過不讓人得知,那就行了。
」
其實康熙跟韋小寶所說的言語之中,卻也省去了一截。
太後向康熙告知機密,這八部經書之中所藏的地圖,不但指明大清龍脈所在,還有一個極大的寶庫,當年清兵進關,在中原各地擄掠所得的金銀财寶,都藏於這寶庫之中。
隻因寶庫為八旗公有,所以藏寶的地圖要分付八旗,以免為一旗所獨吞。
要知清初開國,每一旗的王公大将都是極有勢力。
大清開國之主太祖努爾哈赤逝世,太宗皇太極是太祖的第八子,卻能繼承大位,就是靠了八旗王公的推戴。
直到康熙末年,八旗王公的勢力才逐漸被皇帝裁抑。
太後轉述順治的留言,說道關内漢人多過滿人百倍,漢人倘若一緻起來造反,萬萬壓制不住,滿人隻好退出關外,開了寶庫,八旗平分,今後也足以溫飽。
康熙記起韋小寶從五台山帶回來的父皇谕示:「天下事須當順其自然,不可強求,能給中原蒼生造福,那是最好。
倘若天下百姓都要咱們走,那麼我們從那裏來,就回那裏去。
」這一番言語,當時隻道是父皇出家之後的釋氏之言,甚麽「從來處來,往去處去」,此時才知其中另有深意。
須知滿清唾手而取天下,實在得來十分僥幸。
當時八旗上下,人人未敢存久享之心。
但康熙年少氣銳,又是雄才大略,對於退回關外,八旗平分寶藏的念頭想也不肯去想,尋思:「這件事可萬萬不能讓滿洲人知道了,否則大家心知有了退步,遇上漢人造反,局勢艱危之時,就不肯拼死相鬥。
」他要找到經書,倒不是志在保護龍脈,或是發掘寶藏,卻是要将經書中的地圖毀去。
他想大清天下乃是萬世不拔之基,又要留甚麽退步?
至於經書中藏有寶庫秘密一節,假太後卻也不知。
她奉了神龍教教主之命,本來隻是裝作宮女,刺探宮中秘密,後來假冒太後,絕未想到有此可能。
教主命她取得經書,她便盡力而為,隻知此事輿大清龍脈有關,至於真正的秘密為何,十多年來逼迫真太後吐露,始終未能成功。
韋小寶見康熙來回踱步,思索假太後的同謀,突然心念一動,說道:「皇上,倘若老婊子是吳三桂派進宮來的,他………他手裏就有七部經書。
」康熙一驚,心想此事倒是大的可能,叫道:「傳尚衣監!」
過了一會,一名老太監走進書房磕頭,乃是尚衣監的總管太監。
康熙問道:「查明白了嗎?」那太監道:「回皇上,奴才已仔細查過,這件僧袍的衣料,是北京城裏織造的。
」康熙嗯了一聲。
韋小寶這才明白:「原來皇上要查那矮冬瓜的來曆。
衣料是京裏織造,就查不到甚麽了。
」那太監又道:「不過那套男子的内衣内褲,卻是遼東的繭綢,出於錦州一帶。
」康熙臉上現出喜色,點點頭道:「下去吧。
」那太監磕頭退出。
康熙道:「隻怕你料得對了,這矮冬瓜說不定跟吳三桂有些瓜葛。
」韋小寶道:「奴才可不明白了。
」康熙道:「吳三桂以前鎮守山海關,錦州是他的轄地,這矮冬瓜或許是他的舊部。
」韋小寶喜道:「正是,皇上英明,所料定然不錯。
」康熙沉吟道:「倘若老婊子逃回雲南,你此行可多一分危險。
你多帶侍衛,再領三千骁騎營軍士去。
」韋小寶道:「是,皇上放心,最好奴才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