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論曹操 百度三國吧 趙雲

首頁
     吳榮政《關于曹操軍事才能的評價問題》(《湘潭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認為,曹操在軍事上有一定的才能、但并沒有傑出的軍事天才,稱不上是一個大軍事家。

    曹操在一般戰争中,不僅有投降、逃跑的打算,而且有多次冒險的表現。

    由曹操指揮的對統一全局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戰争,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等等,隻有官渡之戰獲得勝利,其餘二役都以失敗告終。

    官渡之戰中,曹操表現了一定的軍事才能,但他獲勝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他的軍事天才,而是袁紹内部産生了緻命的弱點。

    他注釋《孫子兵法》雖有貢獻,卻不能以理論指導實踐。

    李則綱也認為,曹操隻能稱得上一般的軍事家,而不是傑出的軍事家。

    他固然打了不少勝仗,但也吃了不少敗仗。

    他所以能夠統一中國,并非完全是由于他的軍事上的勝利,給他有利的重要條件,還和遷主劉協,建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有關。

     六、曹操與建安文學 劉知漸在《評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以及後來發表的《建安文學編年史》(《重慶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二文中認為,曹操的作品“糟粕多于精華”,“曹操對建安文學的消極作用是多于積極作用的”。

    他指出,建安七子早在沒有依附曹操以前,就已成名,并非曹操培養了他們。

    相反,曹操對文人的網羅,使得建安七子培養和影響了曹丕、曹植的寫作;同時也給他們的寫作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使他們脫離實際,遠離生活,隻能寫出一些歌功頌德的作品了。

    李則綱也認為,不應該把曹操對建安文學的作用估計過高。

    當時的建安文學集團對民生疾苦等并未有多大補益。

    曹操雖然在他的詩中描繪了一些人民的痛苦,但他本身就是造成人民痛苦的根源。

    他對他所籠絡的文人也多有殘殺,如孔融就因譏諷他而被殺。

     胡世厚等在《曹操與建安文學——兼與劉知漸同志商榷》(《重慶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一文中不同意劉知漸的觀點。

    他們認為,曹操是個傑出的詩人和作家,他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推動了建安文學的積極發展。

    曹操注重真才實學,輕視儒家仁孝道德,提倡活躍思想,使文學脫離經學而得到發展。

    他十分重視文學,延攬和招集了大批文人團結在他周周,并鼓勵他們創作。

    他自己的詩風和文風對“建安風骨”的形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此外,他對樂府詩歌的改造也作出了貢獻。

     七、曹操的思想 漆澤邦認為,曹操的思想是懦法雜用,二者結合。

    他采用法家思想,一是為了消滅割據,統一全國;二是為了加強對農民階級的鎮壓以鞏固地主階級專政。

    他十分推崇儒術。

    北方統一後,他下令興辦學校,傳播儒家思想,他的儒法并用思想是兩漢以來封建統治者采用的傳統手段。

     柳軒《從曹操的詩文看他的政治思想》(《重慶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認為曹操的思想以儒家為主。

    他為父報仇,屠殺徐州人民,是他盡“孝”的表現。

    他不是法家,因為他不可能象法家那樣廢除宗法制度,反對儒家的“親親”觀點。

    不管在教育思想上,還是人才問題上,他都以儒家思想為标準。

     吳其昌在《曹操思想淺談》(《北方論叢》1985年第1期)一文中認為,曹操思想中包括儒、法、道、兵、名等各家思想,他是雜家的代表人物。

    曹操在運用這些思想時,能夠根據不同的形勢變化,把它們區分為主次兩個方面。

    在他的思想中,有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深刻矛盾。

    這應該從他的階級和曆史的局限中去解釋。

    (劉安志)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