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常勝将軍張遼

首頁
    負曹操期望,當年輕氣盛的孫權不等援軍到來,親自率5萬軍隊前來時,張遼抓住孫權這一輕敵的弱點,先派800兵力,趁吳軍足步未穩時出其不意地對吳軍進行攻擊,吳軍還沒反應得過來就損失了兩名将領,張遼見收成已到,便迅速轍回城内死守不出,孫權連攻10日沒見成效,便下令撤軍,這時張遼又再一次趁敵軍不備出擊,孫權見狀便急令部隊先走,他則親自斷後,與張遼且戰且走,張遼差一點就能擒拿孫權了。

    (據一些史料所記,大軍退後孫權受到了張遼的追擊,最後被逼到了斷橋邊,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居然縱馬過河!這不知道是否真的,但這應該是為了說明孫權這個南方人也像北方人那樣善于騎術吧?另:雖然這次戰役的實際情況與演義中相差若遠,但張遼的智勇仍然是無比可佳的;雖然合肥是塊易守難的地帶,這給張遼的防守提供了有利條件,但7000人就守住了5萬軍隊的進軍,了不起啊!) 海盜我不得不想要在這兒發點牢騷,因為直到合肥之戰此處,羅老先生“才肯”讓張遼在演義中的能力有所體現,好像之前的戰績都“飛”了一樣,使得不少人對之前的張遼的功績一無所知,老把他局限在合肥之戰中。

    而之前對張遼的功績隻字不提,到了合肥之戰中卻又用極其誇張的手法來描寫,實在另人很匪夷所思!(不過演義中這一段是海盜所喜歡的)之後關于合肥之戰,羅老又輕描淡寫,隻提了甘甯“百騎劫魏營”的那次狀舉,一來一去,實在有羅老先生在描寫蜀國動人的故事時,發點慈悲“施舍”點戲份給吳魏兩國的嫌疑在内。

    反正你們吳魏兩國都各赢一次,該心滿意足了吧?! 曹丕稱帝後,孫權野心再次暴露,曹丕決定南下征讨吳國,張遼帶病随軍出征,擊敗了吳軍呂範的部隊,在與東吳年青的将領丁奉交手時被丁奉被擊敗,回國後不久便病逝了。

    一代名将的軍事生涯就此告終…… 縱觀張遼的一生,其軍事戰績非常顯赫,其中大破袁氏一家、平定陳蘭和梅成的叛亂、擊退孫權的北伐軍成功地守住了合肥為戰績最佳的三次。

    張遼少有敗績,除最後一戰鬥失利以外,就隻有幾次與孫權交戰時沒有獲勝了,且最後一場戰鬥是因為張遼得病,體力衰退的緣故,而孫權又并非袁尚那一流的對手。

    現實中吳國的小孩不至于聽到張遼的大名後就發抖(當然,魏國的人也不至于聽到甘甯的名字後就吓得屁滾尿流的,這隻是藝術手法而已,羅老先生仍然有兩邊各施舍一個戲份的嫌疑啊!),但張遼的确是一直以來令吳國相當頭痛的人物,直到張遼死後,魏國才真正意義上再也無力南下了。

    張遼僅有的幾次失利中,有一次他還隻是援軍,最後沒有取勝是因為被孫權派呂蒙和甘甯先占了皖縣。

    如此戰績,張遼可以說才是三國中一大“常勝将軍”! 張遼被封為魏五子的第一位,勝多敗少的智将樂進居第二,能征善戰的于禁居第三,智勇雙全的張合居第四,武藝高超的徐晃居第五,朱靈、李典等優秀将領緊随其後。

     合肥之戰中,因為張遼和甘甯兩人表現極其突出,所以産生了“魏有張文遠,吳有甘興霸”的說法。

    不少網友喜歡玩遊戲,那麼依照遊戲中的數據來評定,海盜我認為張遼更加突出于智,而甘甯更加突出于勇,因此兩人的數據大約是這樣…… 武智 張遼9084 甘甯9673 當然,這是海盜的個人看法而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