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談曆史?人們不大熟悉的曆史時期,介紹給他們,使之了解這段曆史;人們很熟悉的曆史就要把各種團團亂麻似的不同說法理清,給出一個比較正确的說法,前提是你必須對所談的曆史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給出一個比較正确的說法,其實是不容易做到的,魯迅有篇文章的題目叫《人生識字胡塗始》,說人們識字後,懂得一些道理了,看到各種議論好象都有道理會感到無所适從。
同樣對人們比較熟悉的曆史,也會遇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各種論述,面對這架式誰不胡塗?當今人們在解放思想運動之後,思想固然得到了解放,而無所顧忌大膽放言的毛病也随之而來,北京謂之砍大山,年輕人批評起時弊來沒有研究過的東西也敢理直氣壯地指點江山氣壯如虹,看那架式他都能當副總理(也有年輕人“我要當總理怎樣怎樣”常挂在嘴巴上),往往是批評不當,全方位的胡說。
在曆史領域也是如此,網上的文章除了你抄我我抄你,沒什麼新的見解外,就是把低級當有趣民間市井眼光做标準,(例如把趙雲當做三國第一武将,還争吵不休)他們沒看多少《三國志》等史料一類可做根據的東西,或根本不看曆史書有些人對古文就讀不懂,隻好拿小說《三國演義》做根據,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有些公開出版的東西也有網上那些低俗的東西,例如說魯肅是武将不是文官,還拉拉雜雜說了一整篇就很可笑。
出将入相在漢代是平常事,文官武将的身份沒什麼嚴格的區别,張昭是江東第一謀士,可在建安十三年孫權自攻合肥而派張昭“攻九江之當塗”,那張昭就是武将了?要知道三國時期的許多文臣謀士都被授予了将軍的封号。
就是當代也有同樣的情況,鄧小平是總書記,應是文官了,但是他又是二野的政委,還是有決策權的政委,淮海戰役就是他做第一負責人指揮的大戰,你能說他不是武的嗎?大量此類文章出爐,對想了解三國曆史的人來說是一種誤導,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在今天報刊文章如潮水,每天鋪天蓋地而來,電視訪談電視曆史劇,每天都在進行,教人如何不發蒙……如果你是曆史愛好者,或者是曆史專家,看到那些論述明顯地有問題,會感到有話要說,對曆史有研究的人們有義務給指出來,如果這樣有問題的論述你看得多了,人們就會萌生自己來講這段曆史的沖動。
三國曆史就是人們比較熟悉的曆史時期,三國時的人物人們大多耳熟能詳,關于三國的說法可以用衆說紛纭這個詞,不僅老百姓有很多看法,就是專家也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調,尤其随着文化的普及提高,人們的視野更寬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強了,人們不再像過去敬畏權威,而敢于對專家說“不”了。
在思想有禁區的那段曆史時期,在許多領域都有禁忌,有些觀點過去是闆上釘釘子現在看來是值得懷疑的不正确的,這是思想領域的進步。
因為有過那樣一個曆史時期,存在着許多過去“左”的思想指導下産生的結論,由于重點轉向經濟建設後,這些極“左”思潮的産物還沒有做徹底的清理,也有許多問題存在研究不夠,難于遽下結論。
在這點上我很欣賞“懷疑一切”的口号,現在有許多需要重新認識的問題,需要用科學的理論重新審視過去所定的結論。
但也不是可以懷疑一切了就随便胡說亂說,你不懂的,沒有很深入研究的,還是少說為妙,不是你反對過去的錯誤就證明你現在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你現在所持的非正确的思想也會遭到别人的反對。
現在到處流行“戲說”,把上下五千年的曆史都戲說成四不像。
還有水煮漫畫式的解讀曆史,他們的側重點不在曆史而在其他。
我不反對這些形式的存在,他們的存在就說明有市場有需求,有這種方式存在的條件,就應允許它的存在。
可是我們更需要正兒八經地說曆史的産品,不是闆着面孔似的學術論文,應該是輕松有趣的小品。
就像吃,想要吃得高興當然随大多數人的口味了,吃另食吃風味小吃,各随尊便,這是娛樂作品的标準,文藝本來題中應有之意就是如此;可是要是日常生活,專家要研究烹調之技術,就要來正經的而不能拿另食當正餐拿小吃作烹饪大餐上國宴,那就不能随便。
在娛樂時看曆史,可以看戲說的,要說曆史上倒底是怎末回事,那隻有看史書。
問題在于老百姓不是專家,無法都去研究曆史,還要了解曆史,于是小說,戲曲說史的,就成了老百姓知道曆史的一個主要來源,《三國演義》以七實三虛的寫法,遠勝于其他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人們是把它當曆史來讀的。
如果都是戲說的話,絕不會流傳那麼長時間經久不衰。
可以有戲說的作品,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