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談 作者:郭亮

首頁
    講孝道的,他們的皇帝都叫孝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可是他們的祖先就不講孝道,還要喝其父的肉湯。

    但那樣理解就太淺了,劉邦是不怕項羽要挾,表白的是決不投降,要與項羽鬥到底。

    當劉邦被項羽圍困,派人向韓信調兵,韓信卻乘機提出要當齊魯大地的假王(代理國王),劉邦忍住一腔怒火,假意說道:大丈夫在世,要當就當真王,怎麼當假王呢?立馬派人封韓信為齊王,韓信也立即出兵,不再拖延。

    如果劉邦實事求是地批判韓信這種擁兵自重的做法,甚至再來個處分,那韓信就不會跟劉邦幹了,轉過頭來投霸王去了,這就是手段。

    後來劉邦得了天下,仍不放心韓信,用陳平之計,僞遊雲夢,在韓信拜見皇帝時一舉拿下。

    過去說的階級社會的政治鬥争政治活動,都充滿了這種手段。

     不能因成敗結果來斷定一個集團的或一個政治家好壞,成者王侯敗者賊不适于他們政策和行事之正确與否的評價。

    過去的曆史書多是這樣來分析研究的,表面上很有道理,勝利了不就說明他們的政策是對的嗎?失敗了那不用說就是他們的決策失敗。

    曆史的事是複雜的,造成一種結果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中國古人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是判斷事業成敗關鍵因素,說得真好。

    中國人第一個提出了造成成功的因素不是一個,而是三個,是多個因素。

    三國時的孫權之成功,不是他有許多超過他人的才能,而是他處于天時之利和地利之利:在他執掌地方大權時,劉備還寄托在劉表那裡等待時機的到來,而這一切的得來在孫權是全不費功夫,那是他的父親帶出了一支軍隊,而他的哥哥又打出了江東一片天地,與劉備比,他是有地有兵,劉備還要找機會取荊州才有地盤,這個天時的差别使劉備居于下風。

    而江東一地,一直處于中原大戰之外,曹操不是不想取江東,而是有呂布與袁術橫在中間,阻擋了進軍之路。

    呂布一直受到曹操和袁術的牽制,而無心去謀求江東。

    至于袁術一直把孫策當做是自已的從屬和同盟,想不到要馬上把江東拿到手裡,再說他也沒把那蠻荒之地看在眼裡。

    這就是當時的形勢,孫權在他的英雄業績裡,沒打過什麼勝仗,與曹操戰争多年,基本上全是敗的;與劉備的戰争一是偷襲,以盟國而背信棄義進攻還偷偷摸摸地打,可見風格之低。

    明知公開地打,還真打不過。

    二是以多勝少,以三州之地去打一州之地的劉備,還是以示弱的方式避戰防守尋求戰機,最後是劉備過分自信而疏于警惕才失敗,東吳的君被人們稱為英雄,不知他有何所作為稱英雄?東吳的臣對曹軍罕有勝績,對劉備又是背盟偷偷摸摸地撈了一把,也非英雄所為。

    他們君臣就沒個是非羞恥之心,和盟友破裂,馬上就投向自已過去口口聲聲斥責的敵人,俯首稱臣。

    但就是這麼一個政治集團還與其他兩個集團成鼎足而立之勢,這不是很奇怪嗎?袁術是既無德又無才,可就仗着他家的門第高貴,他不費勁的拉起一支隊伍,孫堅還把他弄來的南陽讓給袁術占領,可是他太不争氣,不久就把南陽吃垮了,又想去中原碰碰運氣,結果被曹操打了個落花流水,又逃向淮南,又有一批人馬聚攏在他身邊,還是他的門第起了作用。

    但是他又用不長的時間把淮南吃成了重災區。

    雖然他後來是失敗了,但他占據南陽,淮南也有一段時間,能說他比劉備的政策正确嗎(他還在各種有利的條件下打敗了劉備)?在軍閥混戰之間,失敗的不一定是很差的組織者,戰勝的也不見得是優秀的人才。

    我們應在曆史研究上,不以成敗論英雄,改變過去研究曆史是為成功者羅列業績的方法,而樹立實事求是的實話實說的方法。

     農民起義的問題,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也是對權威論斷懷疑最早的。

    過去的白紙黑字都是說農民起義是革命的,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

    但是我看曆史發展的分析,農民并不是先進生産力的代表,他們進行的起義也不是一個革命的階級通過革命代替了另一個階級,成為新的社會的領導階級,他們的起義不過是打倒了一個統治集團,他們建立的仍然是跟過去是一樣的社會,他們不過是由被壓迫者,變成了壓迫者,他們成了貴族地主的新的代表。

    人們最看好的李逵,說他是最革命,他說:“我們打到東京去,殺了鳥皇帝,讓晁蓋哥哥當大宋皇帝,宋江哥哥當小宋皇帝,我們都當了将軍,多快活。

    ”他這革命的理想不過是當皇帝當将軍,不是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也不是一個革命性的變革,社會的性質沒有任何變化。

    最為令人反感的是太平天國的起義,他們的理論基礎是改得不倫不類的基督教教義,說他是一個宗教組織,也不能算錯。

    他們還弄了代天父傳言的愚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