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後來在他著名的《誡子書》中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可是,一個人胸懷雄心壯志,而又報效無門的時候,要真正做到“淡泊、甯靜”是很難的。
諸葛亮于夜深人靜的時候“抱膝長嘯”,可見他也很難做到這一點。
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也是一個有着喜怒哀樂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個半人半神的超人。
關于“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
在最終見到諸葛亮之前,小說作了長長的鋪墊。
說劉備如何帶着關羽和張飛二人,如何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訪;又如何一次二次沒有見到諸葛亮而隻見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讓劉、關、張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見上面等等。
這些編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劉備的禮賢下士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衆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諸葛亮來。
但在權威的曆史書《三國志》中,上述内容都沒有記載,關于這一段,書中隻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
所以後人評價《三國志》:惜墨如金、過于簡略。
見到諸葛亮之後,《三國演義》又對這位主角進行了一番外貌描述: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有時坐一輛四輪小車。
生活在明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距離三國時期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據呢?晉朝的裴啟在他所寫的一本名叫《語林》的書中,記載了諸葛亮外貌。
書中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時,司馬懿曾經派人偷偷地觀察過諸葛亮。
那人報告說,諸葛亮坐一輛未加裝飾的小車,頭戴葛布做的頭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
司馬懿聽後長歎一聲,說,諸葛亮真名士也!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文獻中對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記載。
它可能就是羅貫中塑造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據。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中老把張飛描寫成為一個性情暴躁,不通文墨的大老粗。
其實這與曆史有很大的出入。
史書記載說張飛是一個富家子弟,字寫得很好,平生還有一大嗜好,就是愛畫美女。
當然,他的武藝也很好。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跟随劉備出山後,劉備以對待老師的禮節對待諸葛亮,還任命他為軍師。
後來曹操大軍南下征讨荊州,諸葛亮首次指揮劉備軍隊就取得“火燒博望坡”的勝利,繼而又取得“火燒新野”的勝利。
可惜,曆史完全不是如此。
諸葛亮出山後,史書上并沒有記載劉備任命他為軍師。
實際上,那時軍隊裡也沒有這樣的職務。
劉備駐紮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籬下,哪能給諸葛亮什麼樣的官職呢?他隻是作為一個賓客,為劉備參謀軍事而已。
諸葛亮真正開始有職務,是在赤壁大戰以後,劉備逐漸奪取了荊州的一些地盤,自己做了荊州牧以後,才任命諸葛亮做了個“軍師中郎将”。
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沒有任何職務,不可能指揮劉備的軍隊,也就更談不上什麼“火燒博望坡”和“火燒新野”了。
據史書記載,即便是赤壁大戰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裡,諸葛亮也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場戰鬥、率領過任何一支軍隊。
諸葛亮之所以偉大,并非一開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後一帆風順、捷報頻傳。
恰恰相反,在此後的十多年時間裡,他一直從事一些并不顯眼的基層工作,而且把它們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來赢得劉備和大家的尊重,最終擔負起蜀國丞相的重要職務。
諸葛亮出使東吳結盟是順理成章的,因為劉備帳下确實沒什麼文臣,還有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正效力于東吳。
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一到東吳就遭到東吳以張昭為首的衆謀士刁難,但是曆史上不是這樣的,張昭已經是當世名士沒有必要和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争得面紅耳赤,還有就是智激周瑜,三國演義中把周瑜描寫成為一個嫉妒心強、心胸狹窄的人,這是多麼不公平的,而曆史上對周瑜的評價是心胸寬闊、氣度不凡。
還有就是當時候稱:曲有誤周郎顧,可見周瑜是一個能善于助人的人!還有就是周瑜本來就是主戰派更本不需要諸葛亮的刺激。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完成與東吳的結盟後就立即返回了,而不是三國演義中寫到的滞留在東吳與周瑜共破曹操,就更加不會有“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故事的發生了。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孫劉聯軍并沒有追擊,當然也不會有華容道等故事了。
曹操退卻後周瑜攻取了荊洲的戰略要地江夏、南郡、劉備則率軍攻取了江陵、武陵、長沙、桂陽、零陵。
曹軍則繼續保有襄陽,劉備奪取了五郡之後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将管理五郡稅務征收工作,此後劉備從東吳借來了南郡,以圖西川。
劉備奪取西川後又封諸葛亮為軍師将軍負責西川的政物工作。
公元222年劉備建立蜀國封諸葛亮為丞相。
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禅繼位,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