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走出演義------給你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首頁
    被封武鄉侯,領益州牧。

    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于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諸葛亮還修補了與東吳的關系,而在東吳給蜀國的和書中并沒有稱頌後主劉禅的文字一般來說都應該有的這說明當時的蜀國諸葛亮的權利!蜀國放棄了自己國家一半的土地(荊洲)這需要承受的壓力!可見諸葛亮當時在蜀國中的權利! 修補與東吳的關系後可以放心平定南方叛亂。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平叛,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率領50萬大軍南征是不現實的蜀國人口不過幾百萬不可能出動數量如此巨大的軍隊。

    再者雲貴都是交通相當不便利的地區,要供應50萬軍隊糧草簡直是天方夜談,曆史上諸葛亮隻率領了2萬人南征。

     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這是不可能的,即使要收服人心但這未免傷亡太大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不可能為了一個人拿2萬士兵的生命做賭注,曆史學界的認為是,諸葛亮大軍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掠地一路打破孟獲七個城池,這對于蜀軍是相對簡單的蜀軍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沖車投石車等,要攻破孟獲的木頭竹子所築的城池是相對簡單的可能其中有一兩次抓到了孟獲放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孟獲投降南方平定,諸葛亮沒有按照演義中所說讓孟獲永鎮南幫,而是把孟獲和支持過叛亂的士紳調入成都。

     南方平定諸葛亮可以安心北伐了但後人對隻出祁山不采納魏延的出子午谷一直就有質疑出子午谷是一個好計策但長安城池堅固不是一支小隊伍能夠打破的即使打破長安魏國援軍可以馬上到達。

    而蜀軍是不可能馬上到達的到那時攻破長安的蜀軍必死無疑諸葛亮不想拿一員大将來冒險,在大将相繼謝逝的蜀國這是肯定的。

    出祁山則可攻取關中平原以補充蜀國的實力退可謹守漢中可以說沒有多大的危險性。

     就在諸葛亮捷報頻傳的時候在天水等城池遇到了阻擊牽制了大軍主力,魏國這個時候援軍到達,諸葛亮派出了馬谡守備街亭以拖延魏國援軍。

    演義中說馬谡是帶領了10萬大軍去守街亭,但曆史上諸葛亮隻派出了3萬人去守街亭,在主力被牽制的時候這已經是諸葛亮能派出的最大數量的軍隊!諸葛亮所叮囑的當道紮營不是沒有道理的街亭城建在一個小山丘之上易守難攻。

    天然的地質裂層尤如城牆般,但馬谡為什麼選擇了不駐紮在城裡而選擇了山上呢!原因可能是地質裂層出現了多處破漏,魏軍很容易從這些地方攻破,而蜀軍沒有時間去修補,所以馬谡就在山上紮營。

    蜀軍是以步兵為主多為弩兵從山上更容易射擊!但魏将張颌采取了圍而不攻導緻了蜀軍軍心渙散大敗而回。

    有很多人為馬谡鳴不平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那我們就看看馬谡做了什麼!史料上記載在遭到張颌包圍時馬谡竟抛棄軍隊獨自逃跑,這已經違背了一個軍人基本素質,可能不殺他嘛?演義中寫到街亭失守後就上演了讓後世稱頌的“空城計”不過這在曆史上是沒有的,原因很簡單魏軍沒有追擊并且指揮魏國軍隊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颌! 在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才和司馬懿對陣,兩軍對峙一直沒有交戰,蜀軍主動後撤以誘魏軍而老道的司馬懿沒有追擊,而是遠遠的尾随蜀軍,這時司馬懿的部将在也忍不住了,強烈要求司馬懿交戰司馬懿才與蜀軍決戰,後魏軍大敗,而回蜀軍因糧草不繼而撤退,這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交手! 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敢于尋找魏軍主力作戰,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去尋找以騎兵為主的軍隊作戰這是不可想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陣法與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諸葛連弩就是為了克制騎兵而研制的,就像今天的機槍掃射一樣威力可想而知!魏大将張颌就是命喪于諸葛連弩之下。

    可惜如今已經失傳了。

    八陣圖也早已失傳! 公元234年,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

    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

    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衆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

    他之所以要選擇興複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

    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

    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