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問諸葛亮

首頁
    也。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允等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複之言,則責攸之、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诹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雲。

     在此“千古一表”中,諸葛亮除了表達對劉備“三顧茅廬”的感激之情和對劉備的耿耿忠心外,其餘内容都是教育劉禅的。

     首先,諸葛亮要劉禅“開張聖聽”,虛心納谏,不得“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在諸葛亮的眼中,劉禅還是一個毛孩子,根本不是一個已經二十多歲的青年。

    所以,諸葛亮教育劉禅的口吻頗為嚴厲,很像一個“嚴父”在教育自己的兒子。

     其次,諸葛亮特意向劉禅說明:“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宮中,自然指劉禅的居住辦公場所;府中,即丞相府,指諸葛亮的權力機構。

    諸葛亮将“宮中府中”等同起來,與封建時代“君臣”關系的規定極不協調。

    無論如何,“君”與“臣”是不能平起平坐的。

    而諸葛亮卻說宮中府中不應該有區别,不知劉禅看了感受如何。

     第三,諸葛亮在表中流露出對劉禅的極端不信任,将劉禅視為一個傻瓜。

    宮中的事,他令劉禅聽從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安排,“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軍中之事,則令劉禅聽從将軍向寵的指揮,“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這就是說,諸葛亮不允許劉禅有任何自決權。

    而且,諸葛亮叮囑劉禅要“親賢臣,遠小人”,仿佛劉禅沒有一點判斷是非的能力。

    最近曾有個雜文家說,諸葛亮勸劉禅“親賢臣,遠小人”,就好比教育劉禅“要吃飯,不要吃屎”,道理雖然簡單,但劉禅偏偏做不到。

     人們都說劉禅是“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事無巨細一手包攬,從不給劉禅學習和實踐的機會,一旦突然放手,讓劉禅如何立得起來?從這一方面說,劉禅之沒有出息,諸葛亮也難辭其咎。

     劉禅當然并不像諸葛亮想象的那樣傻,他讀《出師表》,對諸葛亮的嚴厲教誨,心中肯定很不痛快。

    但鑒于諸葛亮大權在握,劉禅也隻好裝傻而已。

     後來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禅被俘。

    掌握曹魏軍政大權的晉王司馬昭還算寬大,封之為安樂公。

    一日,司馬昭宴請劉禅,令樂師為之奏蜀樂,别人都感慨悲怆,唯獨劉禅喜笑自若,司馬昭不由歎道:“即使諸葛亮還在,也不能長久輔佐這樣的人。

    ”又問劉禅是否思念蜀漢故國,劉禅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如果說劉禅不這麼表現,恐怕他的結局會與後來的南唐李後主差不多的吧!與其說劉禅真愚,不如說他是在裝傻。

     其實劉禅并不傻,隻是他長期在諸葛亮面前裝傻,習慣了。

     為什麼說劉禅并不傻呢?這從諸葛亮死後劉禅的舉措中即可看得出來。

     初聞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劉禅應該是既憂且喜、憂多于喜。

     憂的是:三國之中,蜀漢最弱。

    依仗諸葛亮,蜀漢尚能北拒曹魏,國基穩固。

    如今諸葛亮死了,讓劉禅依靠何人呢? 喜的是:“相父”一死,劉禅終于可以無所畏懼、為所欲為了。

    劉禅已經快三十歲,是成年人了,誰還希望上面有個“嚴父”管着呢? 按照慣例,朝廷重臣去世後,皇帝應該為之贈谥号。

    在群臣的要求下,劉禅贈諸葛亮“忠武侯”谥号,诏雲: “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笃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勳。

    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

    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谥,所以光昭将來,刊載不朽。

    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将杜瓊,贈丞相武鄉侯印绶,谥君為忠武侯。

    魂而有靈,嘉茲寵榮。

    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諸葛亮治蜀十幾年,蜀人皆感其恩德,因此各地的官員紛紛上表,要求為諸葛亮建立祠廟。

    劉禅這一回卻斷然否決了。

    這是劉禅公開流露出對諸葛亮的不滿情緒。

     劉禅不同意為諸葛亮立廟,各地百姓卻不買帳,“遂因時節私祭之于道陌上”。

    有些官員建議劉禅順應民意,在成都為諸葛亮立祠紀念,劉禅仍不同意。

     劉禅不同意給諸葛亮建立祠廟,既是對諸葛亮長期專權的不滿情緒的流露,也說明劉禅不願生活在諸葛亮巨大的身影之下。

     直到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後,劉禅在群臣的一再要求下,才同意在沔陽(今陝西省勉縣)為諸葛亮立廟。

     劉禅雖然最終同意為諸葛亮建廟,但仍未批準将其廟建在成都,而是将廟建在了離成都千裡之遙的沔陽,個中意味可想而知。

     我們都知道杜甫的名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見到的武侯祠,乃西晉時割據四川的李雄所建。

     今天成都的武侯祠,則是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

    蜀王朱椿認為,李雄所建的武侯祠與劉備的昭烈廟隔得太近,于君尊臣卑之禮不合,遂拆毀西晉年間建成的武侯祠,在劉備的祠廟外再建東西兩庑,東庑祀諸葛亮,西庑祀關羽、張飛等武将。

     朱椿意欲貶低諸葛亮、尊崇劉備,以體現君臣之“大防”,豈料老百姓心中隻有諸葛亮,到昭烈廟祭祀,純是奔諸葛亮去的,所以民間皆稱昭烈廟為武侯祠,時間一長,人們便隻知有武侯祠而不知有昭烈廟了。

     再說劉禅。

    鑒于諸葛亮生前權勢太重,劉禅毅然廢除了丞相制,設尚書令和大将軍,主管軍事,兼管政務;又設大司馬,主管政務,兼管軍事;這樣,就将丞相一職一分為二,令兩人分掌權力,互相制約。

     公元246年,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大将軍、錄尚書事蔣琬死了,劉禅“乃自攝國事”,親自接管軍政大權直至亡國,為時長達十七年。

     可見,劉禅并非“朱紫莫辨”,對諸葛亮也并非“情同父子”。

    即使諸葛亮像對待自己的兒子那樣對待劉禅,劉禅也并未将諸葛亮視作父親。

    劉禅與諸葛亮之間的矛盾之所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