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問諸葛亮

首頁
    沒有公開化,一方面劉禅需要諸葛亮為之支撐大局,一方面因諸葛亮大權在握,劉禅畏懼有加,也隻好聽之任之了。

     諸葛亮之北伐:真的是無益之舉嗎? 文章來源:[ur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41713][轉貼](強文)七問諸葛亮[/url] 諸葛亮一生所為,最不可思議、最受非議的,是他的北伐。

     而北伐,又是諸葛亮一生中主要的事迹之一,不得不說。

     關于北伐的指導思想,雖然諸葛亮在其前、後出師表中表述甚明,但後人分析來分析去,仍是莫衷一是。

     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解釋說,他之所以無歲不征、北伐曹魏,是為了“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這是他“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但是,僅有良好的願望是不夠的,以軍事手段平定天下,必須具有足以征服群雄的實力。

    當時,諸葛亮有這樣的實力嗎?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劉備雖然得了益州和荊州,奠定三足鼎立之局,但沒過多久,關羽便将荊州丢失了,這樣,蜀漢政權僅剩益州一地,人口約有九十四萬。

     而魏國有九州,人口四百四十三萬;吳國有四州,人口二百三十萬。

    僅就人口來看,蜀漢才是魏國的五分之一,還不到吳國的二分之一。

     當時蜀漢還是尚待開發的偏遠落後地區,不僅地廣人稀、生産力落後(僅有蜀錦,算是其支柱産業),而且文化也不發達,人才資源奇缺。

    蜀漢要想在強魏的虎視下圖生存,隻有聯合吳國,别無他策。

     所以人們不解: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漢要去讨伐實力最強的曹魏,諸葛亮這不是拿雞蛋碰石頭嗎? 難道諸葛亮不知道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非也!諸葛亮對此心知肚明。

     有人替諸葛亮解釋說,諸葛亮北伐,并非真的要吞滅曹魏,而是一種以攻為守、拒敵于國門之外的高明戰略。

    所以,諸葛亮每次出師,都是穩紮穩打,不同意魏延“奇兵偷襲”的冒險戰術。

     還有人說,諸葛亮打的是“政治戰”。

    因為自劉備死後,蜀漢“數歲寂然無聲”,而諸葛亮大軍一出,魏國“朝野恐懼”。

    諸葛亮北伐,實是想提醒天下:曹丕雖然篡漢,但劉備、劉禅已經延續“大統”,漢祀未絕。

     但這兩種說法好像都難以自圓其說。

     諸葛亮每次北伐,都大耗蜀漢的國力。

    如此長期地“禦敵于國門之外”,這對于弱小的蜀漢來說,無疑是不堪重負的。

    其實,若隻想偏安一隅,蜀漢最好的策略應是據險防守。

    再說,諸葛亮執政的十餘年間,無論是曹丕還是曹睿,都沒有大舉攻滅蜀漢的打算,這從《魏略》所記“卒聞亮出,朝野恐懼”之語即可看出。

    即使是諸葛亮主動出擊之時,曹魏政權也隻是以守為主。

    既然人家并未來犯,諸葛亮又何必興師動衆地去“禦敵于國門之外”? 如果說諸葛亮出師北伐,打的是“政治戰”,隻是為了讓人記得還有個“正統”漢室的存在,那麼,其成本也太大了!再說,以弱淩強,這不是引火燒身嗎? 其實,為什麼要北伐,諸葛亮在其《後出師表》中有明确的闡釋: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

    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适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

    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僞定一時耳。

    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

    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

    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

    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将七十餘人,突将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内,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

    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将成也。

    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在此表中,諸葛亮闡述了北伐的五個原因,真可謂用心良苦! 諸葛亮當然知道三國之中,蜀漢最弱。

    他更明白“王業不可偏全于蜀都”,如果僅僅滿足于偏安一隅,敗亡是遲早的事。

    所以他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有人據此說諸葛亮明知北伐也難免要亡國,就不應該北伐。

    因為戰争隻會損耗蜀漢的國力、加速蜀漢的滅亡。

    筆者不同意此種看法。

     諸葛亮迫不及待地北伐曹魏,自有其深謀遠慮。

    大凡持久戰,一般是大國對付小國的好辦法。

    小國軍事力量雖然強盛一時,但其人力、物力資源匮乏,是經不住拖的。

    正如諸葛亮中表中說的那樣,蜀漢隻占有一州,欲以一州之地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