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魏國的九州進行持久戰,後果可想而知。
諸葛亮急于北伐,還有個原因,就是怕曹魏、孫吳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成尾大不掉之勢。
諸葛亮在表中雖然隻是擔心孫吳坐大,但他更擔心的是曹魏政權将來日益穩固。
楚漢戰争前夕,韓信明知劉邦的實力遠不能與項羽抗衡,但他仍力勸劉邦迅速東進,乘項羽“天下共主”的交椅尚未坐穩之時與之争奪天下。
事實證明,韓信之策是劉邦取得天下的關鍵一着。
若劉邦等項羽将位子坐穩再計劃東進,曆史上恐怕就沒有漢朝了。
由于曹丕剛剛“篡奪”漢獻帝的皇位,凡是有點正統觀念的人都認為這是非法行為,好多人還未忘記所謂的“大漢”。
而時間一長,曹魏政權将會由“非法”變為“合法”,那時再打出“讨伐”的大旗,就沒有多少号召力了。
趁曹魏政權未穩之時讨伐之,這個決策無疑是正确的。
諸葛亮還說,自入蜀以來,已有趙雲等數十位戰将身亡。
如果“今歲不戰,明年不征”,精兵良将先後凋謝,剛入伍的新兵能擔負起再造漢室、掃平天下的重任嗎?這也是他急于北伐的原因之一。
北伐曹魏,與其坐而待亡,不如奮起一搏,或可危中圖存、死中求生。
此乃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諸葛亮鑒于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在權衡利弊之後所作出的重大決策。
有人說,諸葛亮的決策固然正确,但其北伐屢屢無功,勞民傷财,空耗國力,反而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這種說法貌似有理,其實不然。
戰争,當然是消耗國力的行為。
但在當時三國鼎立的局勢下,并不是說你不想要戰争,戰争便會離你而去。
隻要敵國尚在,戰争是無法避免的。
關鍵是誰将掌握戰争的主動權。
對于弱小的蜀漢來說,最令諸葛亮擔憂的是國人被一時的和平假象所迷惑,沉湎于苟安環境中而不思振作。
苟安的結果,自然是兵不習戰陣,民不識幹戈,到頭來,一旦敵軍臨境,也就隻有納款投降的份了。
這有後來的事實可以說明。
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禅惑于苟安之樂,不思進取,反對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
結果,經過十多年的安逸之後,蜀漢的國力不僅沒有增強,反而靡弱不堪。
公元263年,魏将鄧艾僅精兵一萬,自陰平出發,直襲成都,如入無人之境。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迎敵,結果一戰即潰,諸葛瞻與兒子諸葛尚戰死。
魏軍乃長驅而入,兵臨成都,劉禅投降,蜀漢遂亡。
而諸葛亮在世之時,雖然無歲不征,但蜀漢國力頗強,蜀兵能征善戰,令魏、吳不敢西顧。
由此可見,諸葛丞相北伐乃深謀遠慮之舉,當然也為一般人所難以理解了。
諸葛亮之用人:真的無知人之明嗎?
文章來源:[ur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41713][轉貼](強文)七問諸葛亮[/url]
有句俗語:“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
”自趙雲、關羽、張飛等名将死後,蜀漢人才可以說是青黃不接。
有人将蜀漢缺乏人才歸咎為諸葛亮大權獨攬,沒有為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諸葛亮事必躬親,頗遭後人非議。
論者以為,諸葛亮什麼事也不讓部下做,一方面說明蜀漢沒有人才,一方面說明諸葛亮沒有知人之明。
他這樣做的結果,不利于人才脫穎而出,所以導緻了蜀漢後繼無人的局面。
三國之中,蜀漢人才最少,這是不争的事實。
但好象也不能全部歸咎于諸葛亮。
蜀漢轄境最小,人口最少,而且屬于經濟文化落後地區,人才當然也不會很多。
諸葛亮事必躬親,也是迫不得已。
有人曾著文,題為《諸葛亮對蜀漢人才的摧殘》,未免有失公允。
平心而論,在用人方面,諸葛亮比不上劉備,的确有可指摘之處。
觀劉備選拔的人才,如諸葛亮、龐統、法正、關羽、張飛、趙雲等,文臣能定國安邦,武将能沖鋒陷陣,皆一時之人傑,基本上沒有看走眼的時候。
知人善任,這是各種才能中最卓越也是最可貴的才能,具備此項才能的人,一般是領袖人物。
劉備雖然既無文才又乏武略,但具備知人之能,故能建立蜀漢政權,成為一方領袖。
而諸葛亮便差得多了。
有一例即可說明: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不信,非要在第一次北伐時令馬谡獨當一面、駐守戰略要地街亭,結果因馬谡指揮失當,街亭淪落敵手,導緻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全線被動,隻得退兵。
還有李平(原名李嚴),向為諸葛亮所器重。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李平被任命為中督護兼署丞相府事,負責運送糧草。
當時正值雨季,路途泥濘,交通不便。
李平督運糧草不繼,怕諸葛亮責問,竟僞稱後主劉禅旨意,令諸葛亮退兵。
諸葛亮回朝後,得知李平之奸,乃免李平之職,徙之為民。
北伐竟有兩次是因諸葛亮用人不當而被迫退兵,亦可見諸葛亮在知人善任方面确實有一定的缺陷。
諸葛亮用人之失,最危險的一次是在其去世之時。
他遺命退軍事宜由丞相府長史楊儀負責,由此埋下了令蜀軍險遭覆沒的隐患。
蜀漢軍中,最有實戰經驗和戰争謀略的将軍當推魏延。
魏延時任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封南鄭侯,無論是地位還是才能,都在楊儀等人之上。
諸葛亮擔心在他死後,魏延不服楊儀的調遣,乃叮囑楊儀:“若魏延不聽号令,不要管他,大軍自行退回。
”
劉備占據漢中時,便使魏延獨當一面,守衛漢中。
諸葛亮執政後,反而對魏延不敢放手使用,竟緻對魏延言不聽、計不從,也難怪魏延對諸葛亮有看法了。
按說,諸葛亮應将軍隊的指揮權交給魏延。
為什麼他用楊儀而不用魏延呢?原因很簡單,即諸葛亮不喜歡魏延。
民間傳說,諸葛亮發現魏延腦後有“反骨”,認為魏延遲早必反,所以一直不願重用之。
“反骨”之說,當然屬子虛烏有。
如果确有此事,諸葛亮以貌取人,豈不謬哉!
還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