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問諸葛亮

首頁
    說,諸葛亮禳星時,因為魏延闖入,将主燈撲滅,使諸葛亮延長壽命的希望落空,所以不喜歡他。

    當然這僅是傳說而已。

     其實,諸葛亮不喜歡魏延的真正原因,是魏延矜功淩人、恃才傲物。

    諸葛亮深受儒學影響,喜歡“甯靜緻遠”,欣賞的是謙虛謹慎、按部就班、任勞任怨、溫柔敦厚之人。

    魏延動不動就發牢騷、常恨諸葛亮不能用盡其才,諸葛亮肯定有所耳聞,當然不喜歡他了。

     諸葛亮不用魏延而用楊儀,是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又一次大的失誤。

    其實他所器重的楊儀并不是什麼好東西。

    史載楊儀性情狷狹,常與魏延針鋒相對。

    他殺死魏延後,“自以為有大功,宜代諸葛亮秉政”,又與蔣琬争權,并大發牢騷,說:“諸葛丞相死後,我若率軍投降魏國,官豈會比現在小?真令人後悔莫及!”劉禅聞知,乃廢之為民。

    楊儀不思悔改,反而上書诽謗,劉禅忍無可忍,遂捕之入獄。

    不久,楊儀在獄中自殺。

     諸葛亮明知魏延與楊儀有矛盾,偏偏令魏延受楊儀節制,魏延當然心中不服,由此引發蜀軍内杠。

    幸好司馬懿不知此情,否則乘蜀軍内亂之機發動全面進攻,蜀漢之不亡也幾希。

     有人出于“為尊者諱”之心理,多方為諸葛亮用人之失辯護,說魏延确有反心。

    這實在是冤枉了魏延。

    魏延如果有謀反之意,當在諸葛亮去世後立即與司馬懿取得聯系,與司馬懿裡應外合以奏滅漢大功。

    即使事起倉促,他也應當率所部投奔魏國,而不應該回師進攻楊儀。

    而且,他在攻擊楊儀時,還派人向劉禅上表,誣陷楊儀謀反。

    蓋此時魏延之意,并不想叛漢降魏,而是欲殺楊儀以洩私憤。

    王夫之說魏延欲殲蜀軍以向魏國邀功,實在經不起推敲。

     當然,人無完人。

    諸葛亮用人方面的失誤,并不足以動搖他作為中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的曆史地位。

     諸葛亮之用兵:真的無軍事才能嗎? 文章來源:[ur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41713][轉貼](強文)七問諸葛亮[/url] 在《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公瑾、空城計等故事使諸葛亮成為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精通兵書戰策、曉暢行軍布陣的神仙般的人物,以至長期以來,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諸葛亮其人也成了智慧的化身。

    其實,這些故事于史無據,是《三國演義》作者出于突出諸葛亮智慧的需要而進行的“拔高”。

     陳壽作《諸葛亮傳》,雖然對諸葛亮充滿了崇敬之情,但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卻有這麼兩句評論: “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于将略。

    ” “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與?” 于是,後世便有許多人據此提出疑問:“諸葛亮有軍事才能嗎?” 還有人幹脆作出否定的回答。

    理由嘛,一是陳壽的這兩句話,二是諸葛亮北伐無功。

     其實,陳壽并沒有說諸葛亮缺乏軍事才能。

     首先,陳壽所說的“治戎為長”,即指諸葛亮善于治軍。

    善于治軍,算不算是軍事才能呢? 作為一個軍事家,首要的一點,就是善于治軍。

    如果不能訓練出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又憑什麼去南征北戰呢? 其次,陳壽所說的“奇謀為短”,是相對于諸葛亮“治戎為長”而言的。

    諸葛亮在“奇謀”方面的才幹稍遜于他在治軍方面的才幹,并不說明諸葛亮不善“奇謀”或沒有“奇謀”。

     同樣,“理民之幹,優于将略”之語也是陳壽對諸葛亮綜合才能的分析對比後作出的結論。

    如果諸葛亮“理民之幹”可打10分的話,那麼其“将略”則打8分。

    如果以同樣的标準再給别人打分,如給司馬懿打分,那麼,司馬懿的“理民之幹”也許隻有3分,軍事才能也不過隻有6分。

     譬如評價蘇東坡的詩、詞、文章,可能其詩不如其文,其文不如其詞。

    但無論單說哪一項,蘇東坡都是大家。

    不能因為有人說蘇轼的詩不如詞,就誤以為蘇轼不會寫詩。

     對于諸葛亮北伐無功一事,陳壽也沒敢下斷言說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而是用疑問的口氣說:“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與?” 而且,陳壽還為諸葛亮北伐無功作了一番辯護: “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衆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衆,未能有克。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蕭之亞匹也。

    而時之名将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耶?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争也。

    ” 陳壽将諸葛亮北伐無功的原因歸納為四點:一是與諸葛亮對陣的,偏偏是“人傑”司馬懿;二是寡不敵衆;三是諸葛亮手下沒有韓信、王子城父那樣的名将;四是諸葛亮的長處在于處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

    最後,陳壽頗為遺憾地說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是“天命有歸”。

     應當說,陳壽的總結與對諸葛亮的評價是頗為中肯的。

    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敗,但不能就此就說明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

     有人常舉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直搗長安之計來說明諸葛亮不善于用奇兵。

    其實,魏延所說的隻帶五千精兵“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直搗長安的計劃,乃孤軍深入,為兵法所忌。

    諸葛亮用兵謹慎,沒有十分的把握,他是不願冒險的。

    所以,魏延之計僅是口頭一說,并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能否成功尚有疑問。

     盡管諸葛亮北伐無功,但後人對此評價頗高,并沒有“以成敗論英雄”。

    如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張俨《默記》雲:“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贽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

    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衆,據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

    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