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十大名嘴TOP10颠峰演說

首頁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武将可以“TOP10”,但文官要“TOP10”就有點牽強附會了,但我又實在想不出比這更合适的詞,所以就牽強一回。

    大家莫怪! (本文以毛本演義為準)。

     NO.10李肅巧語說董卓。

     卓問肅曰:“車折輪,馬斷辔,其兆若何?”肅曰:“乃太師應紹漢禅,棄舊換新,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

    ”卓喜而信其言。

    次日,正行間,忽然狂風驟起,昏霧蔽天。

    卓問肅曰:“此何祥也?”肅曰:“主公登龍位,必有紅光紫霧,以壯天威耳。

    ”卓又喜而不疑。

     雖然之前有“饋金珠李肅說呂布”一節,但我覺得這和呂布的本性有關,禮物和赤兔的誘惑更大,李肅的語言倒成了輔助,對語言技巧要求不高,所以沒有列入。

     這次卻不同,李肅肩負着騙董卓進長安陷阱的重任,稍有疏忽不但自己OVER,全盤計劃也會被打亂,王允的苦心經營也會完蛋。

    似乎老天有意眷顧董卓這個惡賊,竟有種種異象提示他不要去長安。

    可這時就顯示出李肅的“嘴功”了。

    隻見他面對不利,面不改色心不跳,理直氣壯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可以說回答得嚴絲合縫,又讓董卓高興。

    這體現出李肅作為“名嘴”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

    以及對對象(董卓)性格和需求(稱帝)的透徹認識。

    要不是他實在當不起“謀士”這個稱号,單就口才而言,我真想讓他進前五。

     李肅活到現在做一個地方台綜藝節目主持人是綽綽有餘的。

     十大名嘴颠峰演說第十位:郿塢的李肅。

     NO.9阚澤巧獻詐降書 澤曰:“豈不聞‘背主作竊’,不可定期?倘今約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這裡反來接應,事必洩漏。

    但可觑便而行,豈可預期相訂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殺好人,真無學之輩也!” 如果說演說有雄辯之詞,那阚澤這次就是詭辯,而且辯得曹操發愣! 這次獻詐降書的意義之大不用我多說。

    阚澤的膽魄和應變能力在李肅之上。

    狡猾多疑的曹操先唬再蒙,企圖發現一些問題,因為他不想做冤大頭。

     結果他碰上了阚澤。

    阚澤處變不驚,沉着冷靜。

    把書中漏洞說成了道理,真是詭辯的颠峰!沒有辜負周瑜的信任,黃蓋的五十棒,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可以說阚澤在曹操的盤問和恐吓下,稍微有一點頂不住,或是腦子轉的不夠快,那赤壁也許就要是另一種方式了! “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 阚澤作為一代名嘴,也得以名留千古! 十大名嘴颠峰演說第九位:曹營的阚澤。

     NO.8曹植應口成詩。

     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建安七子之一,以才思敏捷聞名于世,曾做《銅雀台賦》的大才子,在這種尴尬的情況下上演颠峰演說,既諷刺,又讓人歎息。

     在哥哥一再威逼,自己稍有遲疑就性命不保的情況下,曹子建思如湧泉,七步成詩。

    但曹丕要緻弟弟于死地,竟要求應口成詩。

    好一個曹植,“略不思索”就做出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這是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做出的此詩;是在骨肉相殘,深感人情冷暖的情況下做出了這樣的詩;是在自己滿腔怨憤,但對哥哥還要卑躬屈膝的情況下做出了此詩。

    做詩要有靈感,而曹植的詩是内心深處對人類醜惡靈魂的控訴的總爆發!讀來令人痛斷肝腸! 曹丕也許是被這首詩感動了,也許是被弟弟的才華震驚了,就放了他。

    曹植也因為自己的颠峰之作而保住一條命。

     應口成詩,難有人及! 十大名嘴颠峰演說第八位:王殿上的曹植。

     NO.7滿寵進谏保樊城。

     滿寵谏曰:“不可。

    山水驟至,豈能長存?不旬日即當自退。

    關公雖未攻城,已遣别将在郏下。

    其所以不敢輕進者,慮吾軍襲其後也。

    今若棄城而去,黃河以南,非國家之有矣。

    願将軍固守此城,以為保障。

    ” 滿寵作為曹操的外交官和謀士。

    屢次有驚人之舉,包括收徐晃。

    作為外交官就更難,要知道在那個視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能頻繁出使,保持不受傷害,而且做到“臣不辱命‘,說明他的口才和見識過人。

    但這次進谏曹仁的意義太過重大,所以說這是他的颠峰演說,得以排到第七。

     樊城為宛洛屏障,樊城一丢,關羽可以直窺許都。

    有人認為樊城丢了關羽也還是要敗,那就不是這篇文章考慮的問題了,因為曆史是曹仁在這裡頑強的阻擊了關羽主力,為援軍争取了大把時間。

    而首功之臣無疑是滿伯甯! 滿寵進谏的高明在于他能說到問題的縱深面,以及能震撼聽者的心。

     首先他客觀分析了關羽的憂患和我方堅守的可能性,使曹仁有了信心。

    但關鍵還是在于後面這句“黃河以南,非國家之有矣”。

    這句話聽在曹仁的耳中分量是很大的。

    因為天下是他“曹”家天下,“家天下”的觀念加上曹大司馬的為人可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