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萬。
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漢朝調發南匈奴兵,配合幽州牧劉虞讨伐張純。
單于羌渠遣其子左賢王于扶羅将騎前往,匈奴國人恐發兵無已,于是匈奴右部落與先已反漢的屠各胡合,共十餘萬人,攻殺羌渠。
于扶羅在外聞知,自立為單于。
殺羌渠的國人,恐于扶羅為父報仇,乃另立須蔔骨都侯為單于。
于扶羅到洛陽訟訴和求助。
适逢靈帝病死(189年),董卓帶兵人京,天下大亂。
于扶羅乃與白波軍合兵攻打郡縣。
時各地多聚衆築壁自保,于扶羅鈔掠無所得,部衆受到挫傷,隻好在河東郡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停住。
須蔔骨都侯為單于僅一年而死,南庭不再立單于,隻以老王代行國事。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初,關東州郡起兵讨伐董卓。
于扶羅與駐在上黨的張楊一起投靠了袁紹,二人屯兵漳水。
次年(191年),于挾羅拟叛離袁紹,張楊不從,于扶羅乃劫持張楊出走,在邺城南被袁紹将麴義擊敗。
既而于扶羅襲殺駐在黎陽的度遼将軍耿祉,兵勢複振。
董卓以朝命封張楊為河内太守。
初平四年(193年),袁術從南陽轉移到陳留,屯軍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于扶羅又依附袁術。
袁術被曹操打敗後,于扶羅返歸乎陽。
興平二年(195年),于扶羅死,弟呼廚泉繼立為單于。
十二月,董承、楊奉等奉獻帝東歸,李傕、郭汜等追趕乘輿。
董承、楊奉屢吃敗仗,乃招故白波帥李樂、韓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共同衛護獻帝。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獻帝始到洛陽,去卑又護送獻帝到許,然後返回平陽。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甥并州刺史高幹、河東太守郭援及南匈奴單于呼廚泉一齊背叛曹操。
操使司隸校尉鐘繇圍南單于呼廚泉于平陽,呼廚泉降操。
建安十年(205年),操北征烏桓,高于再次叛操,守壺關口。
次年,被操攻克,高幹自入匈奴求救,呼廚泉不受,操遂定并州。
并州既是胡漢雜居之地,又俯鄰邺、洛二都,所以曹操對治理并州的人選極為注意。
如河東太守杜畿、并州刺史梁習都是操精心選拔出來的州郡要員。
《三國志》卷15《梁習傳》載:
并土新附,習以别部司馬領并州刺史,時承高幹荒亂之餘,胡狄在界,張雄跋扈,吏民亡叛,人其部落,兵家擁衆,作為寇害,更相扇動,往往棊跱。
習到官,誘谕招納,皆禮召其豪右,稍稍薦舉,使詣幕府。
豪右已盡,乃次發諸丁強,以為義從;又因大軍出征,分請以為勇力。
吏民已去之後,稍移其家,前後送邺,凡數萬口;其不從命者,興兵緻讨,斬首千數,降附者萬計。
單于恭順,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職,同于編戶。
邊境肅清,百姓布野,勤勸農桑,令行禁止,貢達名士,鹹顯于世。
梁習對并州境内匈奴各階層的統治是:首先推薦其豪右到中央任職,以防止他們在原地興風作浪;次即征發強壯男丁,以為“義從”;對一般匈奴部衆,則趁中央大軍出征,分清以為“勇力”。
這樣,既可為國家補充精勇軍隊,同時也給匈奴部衆開辟建立軍功的機會。
等豪右和丁強皆已離境,然後把他們的家屬遷往邺城,充作質任。
至于不服從調遣和政令的,則予以鎮壓。
對于州界名士,皆量才錄用,或貢達朝廷。
這樣,匈奴上下皆服從供職,同于編戶。
至于曹操及其後統治者對移入内地匈奴人的措施,史書有以下記述。
《通鑒》卷67建安二十一年載:
南匈奴久居塞内,與編戶大同,而不輸貢賦,議者恐其戶口滋蔓,浸難禁制,宜豫為之防。
秋七月,南單于入朝于魏,魏王操因留之于邺,使右賢王去卑監其國。
單于歲給綿、絹、錢、谷,如列侯。
子孫傳襲其号。
分其衆為五部,各立其貴人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
《晉書》卷97《北狄?匈奴傳》亦言:
後漢末,天下騷動,群臣竟言,胡人猥多,懼必為寇,宜先為其防。
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衆為五部,部立其中貴者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
魏末,複改帥為都尉。
其左部都尉所統可萬餘落,居于太原故茲氏縣(今山西汾陽縣);右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南部都尉可三千餘落,居蒲子縣(今山西縣);北部都尉可四千餘落,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中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東北)。
《晉書》卷56《江統傳》言:
建安中,(曹操)又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聽其部落散居六郡,鹹熙之際(2**年),以一部(指左部)太強,分為三率(同帥),泰始之初(265年或稍後),又增為四。
由上可知,随着匈奴部衆居地的擴充和人口繁殖,魏晉統治者對匈奴的控制也日愈嚴密。
曹操時的政策是:
(1)留單于呼廚泉于邺,以防其惑衆生事;(2)令比較順附的右賢王去卑代行國事:(3)分匈奴之衆為五部,以削其勢;(4)令漢人為各部司馬,以收匈奴貴族之權。
這種分而治之的政策,當中樞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