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郭嘉傳

首頁
    北上,沿途征伐不斷,實力漸增。

    他到魯陽(今河南魯山)會見袁術,袁術表奏地為破虜将軍、豫州刺史。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袁術與劉表争奪荊州時,孫堅為先鋒,連敗劉表的大将黃祖。

    在進圍襄陽時,被黃祖的手下暗箭射死。

     孫堅死時,孫策正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年齡隻有十七八歲。

    他年少才俊,喜交結各方豪傑,胸懷複仇之志。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十二月,他前往江都(今江蘇揚州),求教于江淮名士張紘,詢問當時世務。

    他問張紘: “方今漢祚中微,天下擾攘……先君 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卒為黃祖所害。

    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餘兵,就舅氏于丹陽,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仇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 張紘向他講述對時局的意見: “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骁武之名,若投丹陽,收兵吳會,則荊、陽可一,仇敵可報。

    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于桓、文,豈徒外藩而已栽?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

    ” 孫策接受張紘的意見,定下圖取江東之計。

    興平三年(195),孫堅舊部朱治見袁木政德不立,亦勸孫策取江東,創立基業。

    那時候,孫策的舅舅吳景進擊樊能、張英,一年多也未攻克。

    孫策乘機向袁術獻策: “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讨橫江;橫江拔,因投本上招募,可得3萬兵,以佐明使君醫濟漢室。

    ” 袁術對此非常感興趣,使任命他為折沖校尉.率兵渡江。

    孫策統率其父舊部程普、黃蓋、韓當。

    朱治、呂範等及士兵千人。

    馬數十四東進。

    在壽春的賓客蔣欽、周泰、陳武等帶領幾百人也随策渡江,後周瑜也率兵迎接并動以資糧。

    到曆陽(今江蘇和縣)時,已包羅部衆五六千人。

     孫策渡江後,在僅四年的時間裡,馳騁疆場,東征西讨,次第削平江東割據勢力,占有丹陽、吳郡、會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獨霸江東,創建基業。

    其開國時間之迅速,大大超過曹操和劉備。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

    孫策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其戰略決策英明,“亂世務邊”的決策充分顯示了其遠見卓識和勇決果斷的過人之處。

    其次,孫策善于攏絡人心,“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緻死”。

    再次是軍紀嚴明,所至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故民心向之。

    當然,孫策用兵,“猛銳神速,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亦即他所具有的大将素質、卓越的指揮才能,也是個很大原因。

    他自渡江以來,攻必克,戰必勝,人聞孫郎來,莫不望風而靡。

    袁木曾欣羨地感慨說:“我如果有孫郎這樣的兒子,縱然死去,也沒有什麼可怨恨的了。

    ” 孫策渡江開拓江東的次年,拓地日廣,實力強盛,羽毛豐滿,遂想脫離袁術而獨立。

    他聽到袁術在壽春欲稱帝,遂與之絕交。

    建安二年(197)正月,袁術稱帝後,孫策遂采取北結曹操以抗袁術的政策,與曹操結好,曹操表封他為騎都尉,襲烏植侯,領會稽太守。

    後曹操聞知孫策平定江南,深感憂慮,但因無力分兵與之争鋒,便隻好眼看着孫策“轉戰千裡,盡有江東”而沒有辦法。

    曹操雖一再設法拉攏孫策,但孫策卻不肯受他節制。

     建安五年(200),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後太空虛。

    孫策選擇這個時機,确定了一個“陰襲許昌,迎漢帝”的計劃。

    他部署好軍隊,臨江待發。

     聞訊後,曹操集團的謀上将領“衆聞皆懼”。

    因為孫策骁勇善戰,又有著名謀士周瑜輔佐,這對曹操是個極大的威脅。

    然而郭嘉卻有不同看法,認為孫策不會構成很大威脅,料定孫策此舉,難以成行。

    衆人對此大惑不解。

    郭嘉解釋并進而推測說:“孫策剛剛吞并江東,所誅者盡為才使。

    這些人手下都有一些敢死忠誠之士;他們一定會替他們的主人報仇。

    孫策為人浮躁而不警惕,縱使兵士衆多,也如同獨行曠野。

    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起而偷襲,孫策就隻能一個人抵抗。

    在我看來,這個人必死于匹夫之手。

    ” 衆人聽了郭嘉的預言,仍然心有疑慮。

    信的是他的分析很有道理,疑的是孫策是否真的“必死于匹夫之手”。

    但不久,這個似乎難以置信的預測,卻為事實所證明。

    史載“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大家都對郭嘉的料事如神贊歎不已,深深為之折服。

     原來,許貢擔任吳郡太守時,曾上表漢帝,建議将孫策“召還京邑”,“若放于外必作世患”。

    孫策聞知大怒。

    遂率軍南取錢塘(今浙江杭州附近),先使許責無法與會稽王朗構成聯盟,以相抗拒;然後再移兵北上,一舉攻占吳郡,并絞殺了許貢。

    許貢死後,有三個門客,常想尋找機會,為他們的主人報仇,但一直沒有找着機會。

    孫策平時極愛打豬,常輕裝簡從,外出射獵。

    手下多次向他送谏勿随意外出。

    孫策雖然認為這些意見很有道理,但卻又總是改不掉自己的習慣。

    《三國演義》描寫道: “一日,孫策引軍會獵于丹徒之西山,趕超一大鹿,策縱馬上山逐之。

    正趕之間,隻見樹林之内有三個人持槍帶弓而立。

    策勒馬問日:‘汝等何人?’答曰:‘乃韓當軍士也。

    在此射鹿。

    ’策方舉辔欲行,一人拈槍望策左腿便刺。

    策大驚,急取佩劍從馬上砍去,劍刃忽墜,止存劍把在手。

    一人早拈弓搭箭射來,正中孫策面頰。

    策就拔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應弦而倒。

    那—人舉槍向孫策亂搠,大叫曰:‘我等是許貢家客,特來為主人報仇!’策别無器械,隻以弓拒之,且拒且走。

    二人死戰不退。

    策身被數槍,馬亦帶傷。

    正危急之時,程普引數人至。

    孫策大叫:殺賊!程普引衆齊上,将許貢家客砍為肉泥。

    看孫策時,血流滿面,被傷至重,乃以刀割袍,裹其傷處,救回吳會養病。

    ” 是夜,孫策因傷重而卒,年僅26歲,由其弟孫權襲領部衆。

    孫策為郭嘉所言中,死在将襲許都之時,也許出于偶然。

    所以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說:“嘉料孫策輕佻,必死于匹夫之手,誠為明于見事。

     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

    今正以襲許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