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郭嘉傳

首頁
    年死,此蓋事之偶合。

    ”但是,他可以預測孫策“必死于匹夫之手”,則表明他對于各個政治軍事集團有着深刻了解,對其意圖能洞察秋毫,對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也了如指掌。

    作為一個傑出的謀略家,郭嘉雖然身在曹營忙于軍務,但對孫策統治下的江東各種勢力的此消彼長和多種矛盾的發展趨勢卻是成竹在胸。

    尤為難得的是,他能夠對極為準确地分析、判斷能掌握的材料,從而得出異于尋常的精确預見。

     五、智破袁氏 文章來源:[ur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67117]郭嘉之十勝十敗說[/url] 當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崛起之後,他們均有圖王之志,因此,雙方劍拔弩張,兵戎相見,已是勢所難免。

     早在初平元年(190),袁紹就曾說過:“我要南面據守黃河,北面控制燕代,再率河北将士,南向以争天下。

    ”到建安四年(199)六月,袁紹消滅了公孫瓒後,占有青、冀、并、幽四州之地,軍隊增至數十萬人,勢力更加強盛。

    他召集将領和謀士們研究作戰方案,經過激烈的争論,最後接受郭圖、市配的意見,确定了“立即進攻,集中兵力,直搗許昌”的作戰方針。

    遂選精兵10萬,精騎萬匹,胡騎8000,南下謀攻許昌。

     曹操手下衆人對袁紹出兵仍存畏懼,經過曹操和荀彧或等人的解釋、鼓動後,方才團結一緻,滿懷信心去迎擊敵人。

    當時,曹操調精兵2萬,于199年八月進軍黎陽,主動迎敵。

     哪知,正當曹操部署對袁紹作戰的時候,199年十二月,原來依附曹操的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自據徐、邳等,起兵反曹,與袁紹遙相呼應。

     是時,東海郡及附近的郡、縣大多歸附劉備,軍隊增至好幾萬人,聲勢頗為浩大。

    遇此意外,曹操意欲親征迅速打敗劉備,以防兩面受敵。

     另外,曹操很早就看出,将來與他争雄天下者必是劉備,所以他曾對劉備說過:“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以前劉備失敗來投,他予以籠絡。

    後來,劉備要領兵去擊袁術,曹操也準其離去。

    當時,郭嘉就曾牽馬勸谏:“放備,變作矣!”并說:“縱不殺備,亦不當使之去。

    ”又引古語:“一日縱敵,萬世之患”為證。

    曹操聽後,大為懊悔,遂令許褚率兵追趕。

    結果,劉備如魚入大海,鳥上青雷,一去再不複返,曹操“恨不用(郭)嘉之言”。

    如今,面臨劉備的公然反叛,曹操必然非常重視。

     但是,曹操帳下的将領對此卻不理解。

    他們對曹操說:“與您争天下的主要是袁紹。

    如今袁紹正率兵打過來,您卻要放棄袁紹下打,而去東征劉備。

    萬一袁紹從背後乘虛而入,那可怎麼辦?” 曹操解釋說:“劉備乃人中之傑,今不除之,必為後患。

    ” 在這關鍵時刻,郭嘉贊同曹操意見,他說:“袁紹生性遲疑,即便來攻,也不會迅速。

    劉備起兵不久,民心本附,力量又不大,迅速攻擊,一定可以把他擊敗。

    這關系到生死存亡,千萬可不能失去啊!”于是,曹操下定決心,親率精兵兼程東進,迅速攻破彭城、下邳,迫降了關羽。

    劉備全軍潰敗,妻子被俘,他隻身逃往河北,投靠袁紹。

     東征劉備,應該說是官渡大戰的一個前奏曲。

    對曹操來說,與袁紹決戰在即,如果不迅速撲滅劉備的反叛勢力,任其在心腹地區星火燎原,勢必就要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大戰之前,先肅清次敵,以鞏固後方,實屬高明之舉。

    曹操在這個問題上,決策無疑很對。

    問題在于,諸将的意見也不無道理。

    因為對袁紹而言,劉備起兵之時,也正是他乘機猛攻曹軍的絕好時機。

    因此,曹操帳下将領的擔心,便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當諸将表示反對時,連曹操也有些遲疑不決,便“疑”而問郭嘉。

    郭嘉的一席話,使人茅塞頓開。

    他就袁紹、劉備兩方作了分析,如果曹操東征,袁紹很可能先坐壁上觀,不會立刻進兵(後來事實果是如此),這當然最好。

    如果萬一袁紹出兵,也“來必不速”,這是由其“性遲而多疑”所決定的,如此就給了曹操短暫的可資利用的寶貴的時間。

    而關鍵在于,曹軍要在這短短的時間裡,能迅速平叛取得勝利。

    如果東征長期下去,難以擊敗劉備,那麼東征也就不可取了。

    而這一點又取決于曹、劉雙方的實力對比。

    郭嘉對比了雙方的兵力、戰鬥力、士氣、民心之後,斷言“急擊之必敗”,也完全符合軍事學的基本規律。

    曹操聽了他的分析,下定決心,終于獲勝。

    反觀袁紹一方,在曹操東征之時,謀士田豐建議袁紹;“曹操與劉備正在交戰,戰事恐不能很快解決。

    公舉兵襲擊他的後方,可以一戰而取得勝利。

    ”田豐雖然錯認曹操無法迅速擊敗劉備,然而曹操集團極為畏懼的卻是乘虛出擊。

    不料,袁紹意借口他兒子有病,未采納田豐的建議,按兵不動。

    田豐聞此,“以杖擊地日:‘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之病,失此機會!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長歎而出。

    ” 在這一件事上,可以看出,郭嘉抓住良機恰到好處。

    時刻把握事物在錯綜複雜中的運行情況與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根據條件,不放過有利時機,這是謀士們不可缺少的智慧。

    時機往往隻有一次,稍縱即逝,一去不返。

    人們常說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勸誡人們要善于抓住事物變化的樞紐,把握重要關系的環節,善于随機應變。

    這需要有慧眼!在時機出現時發現它,捕捉住它,決不放過。

     在這一點上.郭嘉與田豐無疑都具有這種慧眼。

    郭嘉稱東征劉備是“存亡之機,不可失也”;田豐說是“難遇之時……失此機會。

    大事去矣……”由不同的方面闡述了同一思想:時機千載難逢,極為可貴;能否抓住它,關系巨大,影響深遠。

     發現時機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看能否把握住它。

    就這一點而言,郭嘉成功而田車卻失敗了。

    此中深層根源在于,他們都是謀士。

    隻有建議權而無決定權。

    他們都發現了時機,指明了抓住時機的方法,但最終的決策人——曹操和袁紹,卻一個采納一個棄而不顧,因此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