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文理
《三國志》裴松之注載:諸葛亮集有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複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讨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或以九錫稱王,十命自然稱帝,以之為諸葛亮懷貳心作證,其實不然。
九錫出于周。錫者,賜也。九錫即九命。周禮有依:上公九命。王之三公八命。鄭玄有注:上公謂王之三公有德者。
故,九錫本為天子尊禮賢臣之器物耳,與稱王并不等同。降至近世,司馬昭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時亦未承王爵。
諸葛亮身居相宰,位極人臣,自為八命。其德布于蜀中,乃至身故之後,百姓巷祀,戎狄野祀,稱為上公,自不需如司馬昭之流自臉貼金。故亮受九錫,與古禮并無不合。然高祖有誓:非劉氏不王。李嚴此書之要害,在于勸進稱王,而非受九錫。
諸葛亮自建興元年領職,即便立下平定南中之大功,官爵亦隻見其降,不見其升。李正方坐享清福,反倒官運亨通。嚴本腹有鱗甲之人,得隴望蜀,欲開府治事,獨霸一方,與諸葛亮分庭抗禮。但既然諸葛亮本人的官爵紋絲不動,李正方第一次要權遭婉拒,即無借口再跑官要官。但若諸葛亮稱王,俗話說水漲船高,“諸子并升”,李正方再求擴權,諸葛亮理屈,自然難辯。
李嚴雖為托孤重臣,究其本質,不過一暴發戶,無論朝野聲望,從龍資曆,都與諸葛亮相去不可以道裡計。嚴欲與諸葛亮分庭抗禮,一則霸定江州,總攬大權,逐步擴大勢力範圍;一則想方設法诋毀諸葛亮之聲望,置其于火爐之上。具體到實踐,便是諸如“軍糧饒足,何以便歸”之類。此封勸進信可稱一石二鳥之計。諸葛亮一個應付不當,李正方學着關某的榜樣,拿着回信“遍示賓客”,無知好事之徒衆口傳揚,麻煩實在不小。
諸葛亮自然洞若觀火,回信中對封爵一事隻字未置,反提出了“十命”一說。正如上述,王命雖有制度,但對有大功大德之士,仍可不加爵而加命。十命,即十賜亦不過表示,若中興漢室,皇帝授予再多的榮譽亦可接受罷了。當然,倘若真到彼時,諸葛亮大可受一堆禮器而仍不升官爵,給李嚴也照樣加命。李正方恐也隻有大瞪其眼,往家搬禮器的份。
既堵了李嚴的嘴,又開出空實兩活支票激勵李嚴賣命,諸葛亮确是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