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牧劉表表劉備領荊州刺史,天有二日,無疑承認了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特殊身份。
⑦劉備雄姿傑出,經過中原逐鹿的磨煉,其籠絡人心的手段已至爐火純青之境。
一到荊州,豪傑多歸,參照日後攜民南行之盛況,荊州人心向背不必多言。
論将才,荊州無人是劉關張對手;論政治,劉備登高一呼,連統治者親信都倒戈歸順。
⑧如果劉備打算取劉琮或劉琦而代之,沒人攔得住。
此人才能極高,城府極深,又得人心如此,趕不走,殺不得,唾面自幹,奈何奈何。
劉景升在晚年對劉備一再示好,益兵、移屯、表官,步步連環,末了終于掀出底牌,算是赤誠相見了。
倘若劉備是諸葛、張昭第二,則抗曹勝算大增,在劉備調停下,奪嫡争鬥也可大大緩解,至少不會如袁家一般腥風血雨,鬧得千裡堤潰——劉家有福了。
倘若劉備翻版徐州,拱手笑納,劉家豚犬雖失權柄,卻無袁氏遭趕盡殺絕之虞。
佩鎮南将軍印,某地養老,未必不是善果。
更何況反客為主之勢已成,不缺讓國這道手續,事已至此,何妨順水推舟?
此時的劉備顯然比徐州時代成熟不少,面對香饽饽非常沉得住氣。
荊襄人心已得,不急一個名頭。
二劉一堂晤對,可稱各取所需,一舉雙赢。
可惜千算萬算,未算到豚犬太過豚犬。
難怪曹丞相得了便宜還賣乖,曲線救國的劉琮先生忝為反面教員。
⑨故而,劉表彌留托孤,于史于情皆無悖,裴松之簡單否定,似有粗略之失。
參照劉表身故前後的荊州曆史,無疑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曹相爺的臨江浩歎:生個好兒子要緊啊!
—————————————
①《後漢書?劉表傳》:表初以琦貌類于己,甚愛之,後為琮娶其後妻蔡氏之侄,蔡氏遂愛琮而惡琦,毀譽之言日聞于表。
表寵耽後妻,每信受焉。
又妻弟蔡瑁及外甥張允并得幸于表,又睦于琮。
而琦不自甯,嘗與琅邪人諸葛亮謀自安之術。
亮初不對。
後乃共升高樓,因令去梯,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曰:“君不見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
會表将江夏太守黃祖為孫權所殺,琦遂求代其任。
及表病甚,琦歸省疾,素慈孝,允等恐其見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後之意,乃謂琦曰:“将軍命君撫臨江夏,其任至重。
今釋衆擅來,必見譴怒。
傷親之歡,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
”遂遏于戶外,使不得見。
琦流涕而去,人衆聞而傷焉。
遂以琮為嗣。
②《後漢書?袁紹傳》:曹操度河攻譚,譚告急于尚,尚乃留審配守鄴,自将助譚,與操相拒于黎陽。
自九月至明年二月,大戰城下,譚、尚敗退。
操将圍之,乃夜遁還鄴。
操軍進,尚逆擊破操,操軍還許。
譚謂尚曰:“我铠甲不精,故前為曹操所敗。
今操軍退,人懷歸志,及其未濟,出兵掩之,可令大潰,此策不可失也。
”尚疑而不許,既不益兵,又不易甲。
譚大怒,郭圖、辛評因此謂譚曰:“使先公出将軍為兄後者,皆是審配之所構也。
”譚然之。
遂引兵攻尚,戰于外門。
譚敗,乃引兵還南皮。
③《吳曆》: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複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
④《先賢行狀》:(陳)登以功加拜伏波将軍,甚得江、淮間歡心,於是有吞滅江南之志。
《江表傳》:廣陵太守陳登治射陽,登即瑀之從兄子也。
策前西征,登陰複遣間使,以印绶與嚴白虎馀黨,圖為後害,以報瑀見破之辱。
⑤《後漢書?劉表傳》:拜(韓)嵩侍中、零陵太守。
及還,盛稱朝廷曹操之德,勸遣子入侍。
表大怒,以為懷貳,陳兵诟嵩,将斬之。
嵩不為動容,徐陳臨行之言。
表妻蔡氏知嵩賢,谏止之。
表猶怒,乃考殺從行者。
知無他意,但囚嵩而已。
⑥《魏略》:劉備屯於樊城。
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坐集既畢,衆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
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
亮乃進曰:“明将軍當複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
”亮遂言曰:“将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
”亮又曰:“将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将軍之衆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衆可也。
”備從其計,故衆遂強。
按:諸葛自見劉備,與史有悖。
然劉備南撤,關羽偏師已有萬人,強衆之術,完全可信。
《九州春秋》亦雲,則非孤證矣。
⑦《英雄記》:表病,上備領荊州刺史。
按,王粲時仕襄陽,所記當不虛。
⑧《三國志?先主傳》:(劉備過襄陽,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⑨《吳曆》: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