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定璋
蜀漢政權的締造者劉備,史稱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劉邦)之風,英雄之器”,雖然因其西蜀偏鄙之地,卻具有不折不撓的氣慨和與曹、孫對抗的信念。
可惜在位不過三年,白帝城托孤于丞相諸葛亮。
蜀漢政權實際上由諸葛亮支撐。
諸葛亮輔佐劉禅,勵精圖治,賞罰分明,在安撫西南各民族的關系之後,北伐中原,“出師未捷身先死”,于劉禅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值得注意的是,諸葛亮于建興六年出兵祁山時使魏将姜維歸附。
自此之後,姜維效力于蜀漢,見賞于諸葛亮,成為蜀漢政權中的重要人物。
《三國志·姜維傳》中這樣記載姜維歸漢之後諸葛亮的喜悅與對姜維的稱賞:建興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
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于是夜亡保上郤。
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
維等相率還冀(城),冀亦不入維。
維等乃俱詣諸葛亮。
可見,姜維等人歸漢,實非彼等本意,乃見疑于天水太守馬遵的無奈之舉。
參閱魚豢的《魏略》,有助于我們對詳情的把握:“天水太守馬遵将維及諸官屬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會聞亮已到祁山,淮顧遵曰:‘是欲不善!’遂驅東還上邽。
遵念所治冀縣界乎西偏,又恐吏民樂亂,遂也随淮去。
時維謂遵曰:‘明府當還冀。
’遵謂維等曰:‘卿諸人回複信皆賊也。
’各自行。
維亦無如遵何,而家在冀,遂與郡吏上官子修等還冀。
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便令見亮。
二人不獲已,乃共詣亮。
亮見大悅,未及遣迎冀中人。
今亮前鋒為張邰、費繇等所破,遂将維等卻縮,維不得還,遂入蜀。
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擊保官以延之。
”
魚豢所載與陳壽有些不同,但姜維等人降漢乃見猜于天水太守馬遵抑或雍州刺史郭淮的不同而已,姜維等人降是不得已的選擇。
姜維歸漢之後,諸葛亮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三國志·本傳》曰:“亮辟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将軍,封當陽亭侯。
時年二十七。
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
其人,涼州上士也。
’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觐見主上。
’”
謹慎嚴明的諸葛亮,知人善任,對于一個年僅27歲歸附未久的姜維卻大加稱賞,可見姜維是何等傑出!諸葛亮不僅賞識姜維的超轶之才,而且委以重任,辟為倉曹掾,加奉義将軍,封當陽亭侯,使典軍事,認為姜維之才在蜀漢李邵、馬良之上。
更可貴的是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和他那“心存漢室,才兼于人”的情懷,因此,諸葛亮還要把姜維推薦給劉禅,足見其對姜維的厚望和倚重。
事實證明,諸葛亮對姜維的賞識和倚重是有道理的。
姜維少年喪父失怙,事母至孝,是一個重孝義好功名的穎異之才。
裴松之引《傅子》的話稱姜維“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
他将功業之念置于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标,是一個襟抱不凡,志趣高尚的英傑!孫盛《雜記》曰:“初,姜維詣亮,與母相失,複得母書,令求當歸。
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是說姜維忠于國事而疏于家事。
《資治通鑒·考異》并不認同孫說,指出:“按維粗知學術,恐不至此。
今不取。
”我認為,《考異》的意見是正确的。
《三國志·姜維傳》稱姜維:“好鄭氏學”。
所謂“鄭氏學”,即大經學家鄭玄的經學。
“忠、孝、仁、愛”是儒家經學的核心,既然姜維自幼喜好經學,自然于國盡忠,于家盡孝是其恪守的準則。
《考異》不取孫盛《雜記》之說是有道理的。
姜維歸蜀漢受到諸葛亮的重視,不久即升遷為中監軍征西将軍。
真正使姜維嶄露将略之才,是在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後,姜維成為蜀漢支撐軍事的台柱。
諸葛亮委政事于蔣琬(公琰),而當尚書仆射李福問他:“‘乞複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
’又問其次,亮不答。
”(《資治通鑒》)所謂“亮不答,正告訴人們,費祎之後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
明敏的諸葛亮自然清楚以蜀漢一隅能支撐多久!他鞠躬盡瘁于蜀漢尚且如此,後繼者還能有多大的作為呢!而軍事方面則以姜維任之。
就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際,姜維的韬略權謀即展現出來:“是日,亮卒于軍中。
長史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靠司馬懿,懿追之。
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将向懿者,懿斂軍退,不敢逼。
于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
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通鑒》卷七十二)這是姜維的妙計運用。
如果說諸葛亮病逝的最初幾年,軍國大計尚依賴蔣琬、費祎,而蔣琬于劉禅延熙九年(246年)去世,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