祎也于延熙十六年(253年)被魏降人郭修刺殺身亡。
蔣琬去世離諸葛亮病逝不過12年光景,而費祎距蔣琬辭世也才6年多一點。
此後,蜀漢政權的主要支撐自然是這個被諸葛亮稱為“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心存漢室,才兼于人”的姜維了。
就在蔣琬主政之際的延熙四年(241),姜維受命為涼州刺史,擔付方面大任,在安撫邊陲少數民族方面做出較大的貢獻。
《三國志·後主傳》載:“(延熙)十年,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衆來降,衛将軍姜維迎逆安撫,居之于繁縣。
是歲,汶山平康夷反,(姜)維往讨,破平之。
”我們在以下的史料中,看見了姜維活躍于蜀漢的身影與戰績:(延熙)十二年夏四月,大赦。
秋,衛将軍姜維出攻雍州,不克而還。
十三年,姜維複出西平,不克而還。
十六年夏四月,衛将軍姜維複率衆圍攻南安,不克而還。
十七年春正月,姜維還成都。
大赦。
夏六月,維複衆出隴西。
冬,狄道(河)、臨洮三縣民,居于綿竹、繁縣。
十八年春,姜維還成都。
夏,複率諸軍出狄道與魏雍州刺史王經戰于洮西,大破之。
經退保狄道城維郤還鐘題。
十九年春,進姜維位為大将軍,督戎馬,與鎮西将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
秋八月,維為魏大将軍鄧艾所破于上邽。
維退軍還成都。
二十年,聞魏大将軍諸葛誕據壽春以叛,姜維複率衆出駱谷,至芒水。
景躍元年(258),姜維還成都。
史官言景星見,于是大赦,改年。
宦人黃皓始專政。
五年,姜維複率衆出候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
……
(以上見《三國志·後主傳》)
我将姜維主政的重要軍事行動和戰況作了勾稽,在其掌管蜀漢的不到十年間,竟八次出兵進擊魏國,較之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六出祁山還多。
加上費祎時代延熙十年姜維率兵平定“汶山平康夷反”的軍事行動,以及他安撫“涼州胡王”,則有十次之多。
足見姜維“心存漢室”的赤誠忠悃是何等感人!
如此頻繁的出擊,幾乎每年都有戰事發生,這對于地狹人少的西蜀自然是難以承受的痛苦負擔。
《三國志·姜維傳》對于姜維幾次重要的軍事行動,記載詳細一些,适可作為前所引《三國志·後主傳》之補充與注腳:(延熙)六年(姜維)遷鎮西大将軍,領涼州刺史。
十年,遷衛将軍,與大将軍費祎共錄尚書事。
是歲,汶山平康夷反,維率衆讨定之。
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将軍郭淮、夏侯霸等戰于洮西。
胡王治無戴等舉部落降,維将還安處之。
十二年假維節,複出西平,不克而還。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每欲興兵大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在姜維的十次出兵行動中,不克而還者五次,勝負各占一半,這對于蜀漢小國而言,已是驕人的戰績了,更展示了姜維忠于漢室的用心。
姜維立志于功名而建樹不夠卓著,實在有諸多無法超越的制約。
首先,從根本上審視,蜀漢狹小,财力不支,難以承受連年浩大的軍費開支,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持是難以制勝的。
其次,其時主政的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姜維有多大的作為,可想而知。
即使後來姜維主政之時,也受制于宦皓小兒反側之患,危及專精。
史載:“維本羁旅托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于内,右大将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
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複還成都。
六年,維表後主:‘聞鐘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并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皓征信鬼巫,謂敵終不自緻,啟後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姜維傳》)連自身的安危尚且難保,試想姜維能有多大的功業建樹呢?
陳壽在評論姜維時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衆黩旅,明斷不周,終緻隕斃。
《老子》有雲:‘治大國者猶烹小鮮。
’況于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焉。
”雖有一定的道理,可又不完全正确。
稱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就未必正确。
知人善任的諸葛亮對年僅27歲的姜維稱許有加,謂之為心存漢室的傑出人才(才兼于人)!豈是“精有文武”所能概括者。
“敏慧夙成”的鐘會就曾對杜預說:“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諸葛誕)、太初(夏侯玄)不能勝也。
”裴松之注引《世語》也說:“時蜀官屬皆天下英傑,無出維右。
”怎麼能輕易貶低姜維的英彥傑出之才呢?設若姜維僅僅“粗有文武”,自視其高,家學淵源的鐘會能看得起他嗎?
陳壽說姜維“玩衆黩旅”,批評姜維多次出兵征戰,窮兵黩武,虧損蜀漢國力,不無道理,可又不盡然。
蜀漢如不主動出擊北邊的魏國,是難于存活的。
再說,心存漢室的姜維,既然主宰蜀漢國是,匡複漢室是其曆史責任,能否做到則是另一回事,責備姜維屢次興兵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以區區蕞爾抗衡強大的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