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諸葛亮與魯肅

首頁
    作者:楊偉立 東漢末年,群雄角逐,風雲變幻,争戰不已。

    經過長期戰争,形成魏、蜀、吳三國,天下鼎足三分。

    當時,首先認識到和提出“鼎足對峙”的,是孫權集團的魯肅,其次是劉備集團的諸葛亮。

    他們雖然提出“鼎足分立”,但并不主張停留在鼎足分立的局面上,最終是要消除分裂,結束割據混戰,統一全國。

    所以,他們同是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

    而後人對他們二人的評論卻有高有低,甚不公允;諸葛亮足智多謀,在人們心目中成為智慧的象征;魯肅不僅在小說家筆下是一個十分可笑的庸人,就是習鑿齒那樣的史家亦斥之為“小人”。

    真有天淵之别!我們将亮、肅二人對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與建議加以對照研究,便可以澄清是非,也将有助于對此期曆史的理解。

     一《合榻密議對》與《隆中對》同為重要的曆史文獻黃巾大起義失敗後,各地州牧、郡守與當地豪強地主相勾結,釀成了據地自雄,相互吞并,争戰不已的軍閥混戰局面。

    置身于割據混戰中的群雄,不少的人渾渾噩噩,沒有政治目标,更說不上順應時代的要求,肩負曆史的使命了。

    另一些人,則抱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如:袁術以“劉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圖謀取代劉家天下。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成了全國軍閥中最強大的一個,最後想作周文王。

    孫權沒有袁術那樣的奢望,也沒有曹操的“總禦皇機,克成洪業”的條件與魄力,隻想憑借父兄“餘緒”,占有江東六郡,以此為基礎,争作群雄的首領。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之餘業,思有桓、文之功”,最終目标是仿效春秋時代的齊桓、晉文,糾合諸侯,一匡天下,當一個扶持漢室的霸主。

    但時移事易,事易備變,而孫權卻食古不化,世變而不知變。

    他為之奮鬥的目标能夠達到嗎?孫權和魯肅的《合榻密議對》就從這裡開始。

     魯肅提出《合榻密議對》的剛間是建安五年(200)十月。

    那時,官渡之戰剛剛結束。

    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先後共損失七萬多人馬,冀州(袁紹占有冀、幽、青、并四州、冀州為其中心)城邑多降于曹操,袁紹元氣大傷;而曹操的聲望和實力,則有加于戰前。

    自從曹操在建安元年(196)迎獻帝于許昌之後,形成了“挾天予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又在官渡之戰中獲勝,擊敗了中原最為強大的軍閥袁紹集團,有“克成洪業”的曹操怎麼會讓孫權再作桓、文呢?猶之乎劉邦要尊崇義帝而遭到項羽的阻撓一樣。

    所以,孫權尊王無路,其阻力主要來自曹操。

    孫權能消滅曹操嗎?不可能。

    所以,魯肅認為孫權的設想是不現實的。

    魯肅根據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為孫權設計出與群雄角逐的整套戰略方案。

    魯肅說: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 “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猝)除”,是魯肅對當時形勢進行深刻分析而得出的第一個重要結論。

    雖然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獲勝,但袁紹集團還沒有徹底瓦解,中國北方還将是軍閥角逐的場所。

    據此,魯肅又得出第二個結論:“北方誠多務也”。

    魯肅正是從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出發,提出了統一全國的戰略目标。

    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标,魯肅又規定其鬥争策略為三個步驟;第一步,“鼎足江東”,以江東六郡為根據地,與其它軍閥對峙。

    第二步,占有長江中下遊南岸地區。

    第三步,打出帝号,削平群雄,統一全國。

     魯肅的這一整套戰略和策略,是否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有沒有可行性?對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剖析。

     首先,剖析“漢室不可複興”。

    大家知道,東漢王朝由于外戚、宦官更疊執政的結果,到桓、靈時期,政治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凋敝,人民困苦,爆發了黃巾農民大起義,喊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充分表明廣大人民對東漢政權的唾棄和推翻的決心。

    在統治階級中,世族官僚地主的代表人物袁術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