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漢之失天下久矣,”已經“絕命”了。
袁紹的部下郭圖、淳于瓊也說“漢室陵遲,為日久矣。
”所以他們擁兵自立,脫離朝廷,不斷進行混戰企圖取漢室而代之。
可見,當時被統治階級與統治階級都認為東漢政權已經到了崩潰的地步,它的覆亡已經無法避免,再要興複漢室,隻能是徒勞無益了。
其次,剖析“北方誠多務也”。
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便以為黃河以北平安無事,打算南攻荊州劉表。
苟或則認為:“今紹敗,其衆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
曹操接受了苟或的意見,取消南征劉表的打算,繼續緻力于消滅袁紹餘部的戰争。
先後滅掉袁尚、袁熙,直到建安十一年(206)消滅了高幹,曹操才統一了中國北部。
事實證明,魯肅在建安五年估計“北方誠多務”,曹操一時不能南下,鼓勵孫權抓緊時機,擴大勢力範圍,是完全正确的。
最後,剖析黃祖、劉表是否可以攻取。
建安四年十二月,孫策進至夏口攻黃祖,劉表出兵援助黃祖。
孫策的“吏士奮擊,踴躍百倍”,大敗黃、劉軍隊,黃祖逃走,殺死劉虎、韓唏(劉、韓皆為劉表派去支援黃祖的将領)以下二萬餘人,赴水淹死的一萬多人,獲船六千餘艘,财物山積。
經過這次打擊,孫策認為他竹已經完全喪失了抗禦能力,所謂“表之鸱張,以祖氣息,而祖家屬部曲,掃地無餘,表孤特之虜,成鬼行屍”。
足見江東有力量打敗黃祖與劉表,占據江夏和荊州。
從以上三個方面看來,魯肅對形勢的分析是正确的。
他的戰略方案具有現實意義。
以江東的力量為基礎,經過努力,占有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做到了這一步,南北對峙的局面就形成了。
至于孫權與北方争衡,鹿死誰手,就要看誰順潮流,得民心以經濟軍事實力和鬥争藝術等條件的變化而後定。
魯肅為孫權提出統一全國的戰略方案之後七年,即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
其内容為:
(1)曹操強大,不可同他争鋒。
(2)孫權可與聯合。
(3)荊州是個好地方,劉表“不能守”,當奪而有之。
(4)益州也是個好地方,劉璋闇弱,張魯在北,内部矛盾,可據而有之。
(5)消滅北部割據勢力,最後統一全國。
魯肅和諸葛亮的對策都是以本集團為中心,第一步是壯大自已(孫、劉基礎不同,但都需要壯大),然後對付北方的曹操集團,最後由本集團統一全國。
肅、亮的戰略方案,可謂英雄所見略同,殊途同歸,兩個對策都具有指導意義,同為重要的曆史文獻。
但是,這兩個方案所發生的作用顯然不一樣。
劉備聽了諸葛亮的對策,立即稱說:“善!”從此,他們建立了魚水關系,諸葛亮成了劉備的謀主,劉備集團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正如李白所讴歌的“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了。
孫權隻想保江東,守成業,作一個徒有虛名的霸主,沒有統一全國的宏圖大志l和思想基礎,所以,在他聽了魯肅的對策後,說:“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立即給回絕了。
魯肅仍然信心十足,盼望着孫權統一中國那一天的到來。
赤壁戰後,孫權不僅沒有奪占全部荊州,反而在荊州這塊土地上哺育了劉備集團,使之成為鼎足三分有其一,這是魯肅作《合榻密議對》時所萬萬沒有想到的。
二諸葛亮、魯肅與孫、劉聯合抗曹
孫、劉聯合抗曹,在奪取赤壁之戰勝利的過程中起過巨大作用,對中國曆史發展進程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孫、劉聯合抗曹策略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倡議者是誰?似乎已經不成問題。
近年出版的《諸葛亮》一書在“出使柴桑”一節中有如下一段話:
“在這嚴重時刻,劉備趕忙跟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認為,聯合孫權一緻抗曹的時機已經成熟,并且願意親自前往東吳。
促進聯合,共商抗曹大計。
……
“諸葛亮乘船到了孫權的駐地柴桑,……兩人一交談,諸葛亮覺得孫權對抵抗曹操還有些猶豫不決……。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話,勃然變色……決心跟曹操血戰到底。
”
讀了這段文字,當然隻能得出這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