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劉聯合抗曹發生在曹操進駐江陵之後;(2)孫、劉聯合的形成,取決于諸葛亮的柴桑之行。
那麼,不言而喻,孫劉聯合抗曹策略的倡議者和制定者當然就是諸葛亮了。
這是不符合曆史實際的,起碼孫、劉抗曹策略形成過程的脈絡是混亂不清的。
雖然該書也提到魯肅曾向孫權建議聯合劉備,但既沒有指明時間,也沒有說明魯肅為之所做的努力。
其實這樣的看法,早已有之,我們不妨舉幾家有代表性的意見。
楊戲《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
陳壽《進諸葛亮集表》:“魏武帝南征荊州……亮時年二十七(當為二十八…一筆者),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
權既宿服仰備,又靓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
張拭《諸葛亮傳》:“……時權擁兵柴桑,觀望成敗。
亮說權曰:……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随亮詣左将軍,并力拒操,遂破操于赤壁”。
從以上引文中,我們隻能看到諸葛亮倡議建立孫、劉聯合抗曹陣線,并為之奔走遊說,别無他人;劉備集團是赤壁之戰抗曹的主力,孫權的力量僅僅起着輔助作用。
這就未免有主從颠倒之嫌了。
孫、劉聯合的思想,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已經形成了,但無行動。
作為軍事上的孫、劉聯合抗擊曹操則是在赤壁之戰前不久由魯肅提出的。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率大軍南擊劉表,劉表不能抵擋曹操的進攻。
曹操若得荊州,并劉表,依次便要侵江東,并孫權,乃勢所必然。
魯肅敏銳地注視着事态的發展。
八月,劉表病死了。
魯肅認為,荊州不應落入曹操手中,若然,對孫權集團則大為不利。
所以,必須趕緊把荊州拉過來,搶在曹操的前面。
這當然是出于維護孫權集團利益的需要。
正當曹軍挺進荊州的時候,魯肅提出了孫、劉聯合抗曹的策略。
《魯肅傳》述其過程說:
“劉表死,肅進說日:‘夫荊楚與國鄰接,……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将,各有彼此。
加劉備天下枭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别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拱所先。
’權即遣肅行”。
早在八年前,魯肅就向孫權獻計,奪江夏,占荊州,被孫權拒絕了。
現在,魯肅仍然認為,孫權集團一定要去占領荊州。
因為那裡是“帝王之資”,現在,曹操打來了,當前要務是抵抗曹操,孫權集團獨力不能支持,必須要聯合荊州,并力以拒,才能取勝;所以,魯肅在新的情況下仍然是把荊州當作抗曹的一個關鍵問題。
但荊州牧,劉表的兩個兒子不和睦,劉表部下各有打算,都靠不住,隻有依靠寄寓荊州的劉備。
劉備是有名的反曹派,又有很高的威信,由他出面“撫表衆”,把荊州的力量組織起來,便會成刀一支重要的抗曹力量。
所以,劉備是當時荊州抗曹勢力的主要代表。
魯肅提出的孫劉聯合抗曹的思想在這時就已成熟了。
這是劉表剛死時魯肅去荊州前的估計。
可是,當魯肅還在途中時,荊州的情況卻發生了巨大變化。
劉表死後,次子劉琮代為荊州牧,屯駐襄陽。
九月,曹軍進至新野,劉琮舉州投降。
當劉備知道劉琮投降時,曹操大軍已經迫近。
倉卒之際,“乃呼部曲議。
或勸備劫将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劉備沒有同意。
劉備率軍“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劉)琮,荊州可有,”劉備仍然不同意。
于是繼續南行,行到當陽之長阪,被曹兵追及。
劉備棄妻子,而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逃走,銜命前來聯絡劉備的魯肅恰在這時趕到,劉備向魯肅表示,他将投奔老朋友蒼梧太守吳巨。
蒼梧郡屬交州,治仁信,即今廣西梧州市。
蒼梧在當時是邊郡。
劉備準備投.奔到那裡,實際上是為了逃避中心地區的鬥争,自動放棄與其他軍閥的角逐。
這與披發入山林當隐士差不多。
劉備投蒼梧太守吳巨,當在部曲會議上就已定下了;很可能是出自劉備的獨斷。
去蒼梧,對劉備集團是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