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諸葛亮與魯肅

首頁
    ,關系着劉備集團的前途。

    在此緊要關頭,諸葛亮沒有提出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的問題。

    因為劉備集團力量微弱,自身沒有一定實力,也就沒有與有實力的一方進行聯合的條件,故在這時無法提出聯孫的問題,所以諸葛亮也隻得跟随劉備往蒼梧逃跑。

     魯肅與劉備一行相遇于當陽。

    他并沒有因劉備的失敗而灰心,仍然按照既定方案行事,“宣騰(孫)權旨,及陳江東疆固”,并獻策說:“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于東,崇連和之好,共濟事業”。

    就在這時,魯肅明确向劉備提出孫,劉聯合抗擊曹軍南下的問題。

    劉備聽從魯肅的意見,不去蒼梧,而率殘餘軍隊進駐鄂縣之樊口。

    曹軍占據江陵,順流東下,形勢萬分緊急。

    在這種形勢下,諸葛亮才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

    這句話很有分寸。

    諸葛亮并沒有說與孫權聯合抗曹,而是向孫權求救,希望得到孫權的援助,挽救劉備集團的危亡。

    截至諸葛亮去柴桑之前,諸葛亮并沒有提出孫劉聯合抗擊曹軍遊說的任何方案,可是,有人卻說諸葛亮去柴桑之後,孫權才抗曹,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被人們稱為“良史”的陳壽,在叙述孫劉聯合抗曹一事時,前後不一,裴松之已發覺牴牾之處,指其“非載述之體”。

     三諸葛亮阻劉備京口之行與魯肅建“借荊州”之議荊州殷富,又是戰略要地,所以,魯肅、諸葛亮都主張由本集團占有荊州。

    于是,荊州便成了孫、劉兩家必争之地。

    赤壁戰前,孫、劉任何一方都無力占據它。

    赤壁戰後,當曹軍北竄,孫權軍隊主力正忙着與留下來的曹軍繼續作戰的時候,劉備一方面表劉琦為荊州刺史,使荊州在統屬關系上與孫權劃清界限,一方面向南開拓地盤。

    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等都投降了劉備,廬江郡将雷緒亦率部曲數萬口歸附。

    劉備搶在孫權之先占領了荊州的江南四郡。

    這是劉備集團的一大勝利,對劉備集團的前途至關重要。

     劉備集團的這一行動,顯然是在諸葛亮一貫主張奪取荊州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拜元勳”,以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将軍,進駐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将軍;趙雲領桂陽太守;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将,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諸葛亮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與重托,積極開展軍事活動,搜羅人才,擴充實力。

    從此,劉備集團創建了根據地,走上了發展壯大的道路。

    其第一大功應當是屬于諸葛亮的。

     劉備集團占有江南四郡(包括襄陽、宜都),并在荊州地區取得絕對優勢後,被部下推上荊州牧的寶座,成了大半個荊州地區的統治者。

    與此同時,孫權任命周瑜領荊州所屬的南郡太守,程普領江夏太守。

    這樣,在荊州地區就形成孫劉勢力交錯的形勢。

    赤壁戰後,孫劉的荊州之争的第一個回合到此結束。

    劉備在第一個回合中占了上風。

    “權稍畏之,進妹固好”。

    但這并不是孫劉争奪荊州的結束,而是第二個回合的開始。

    孫權表面上承認孫劉分割荊州(不包括曹操控制部分),聯姻固好,暗地裡卻對劉備施加壓力,使之陷于相當困難的境地。

    後來,諸葛亮回憶劉備當時的處境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逼得劉備難以忍受,感到處境“危急”。

    建安十五年(209)十二月,劉備隻得親赴京口,面見孫權,“綢缪恩紀”。

    以緩和緊張局勢,創造生存和發展的條件。

     劉備去京口,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呢?《魯肅傳》說:“求都督荊州。

    ”就是說,要求把孫權占有的南郡、江夏郡劃歸劉備管轄,劉備希望成為荊州(不包括曹操占領部分)之主。

    如果這個要求能夠達到,那麼孫權對劉備所造成的“危急”形勢也就随之而解。

    劉備此行,事先經過研究讨論。

    諸葛亮考慮到孫權不會答應劉備的要求,并将扣留劉備,因而堅決反對劉備去京口。

    這表現了諸葛亮的謹慎小心。

    劉備則富有冒險精神,他認為:“仲謀所防在北,當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

    ”斷然成行。

    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劉備一到京口,立即引起孫權集團中一些人的反感。

    周瑜一馬當先,主張扣留劉備,周瑜上疏說: “劉備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