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譚書龍
諸葛亮181一234)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其在政治軍事上創造的輝煌業績令後人景仰不已。
其實,與其在政治軍事上創造的輝煌業績相比,他在農業經濟方面的建樹也毫不遜色,特别是他的重農政策振興了蜀漢的經濟,可以說,蜀漢政治軍事戰略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以農業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作為堅實基礎的。
以往學界對諸葛亮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關于其重農思想的研究則有待深入。
為此,本文着重就諸葛亮重農思想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諸葛亮重農的政策
諸葛亮在治蜀期間采取了以下重農政策:
(一)以農為本。
諸葛亮在治蜀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封建經濟的基礎——農業。
在占有益州後,他就開始實行“安民息民”、“勸農管農”和“薄賦減負”的重農政策。
“安民息民”之策。
諸葛亮提出“務農殖谷,閉關息民”的方針,要求給農民提供一個安定的環境,以利于農業生産。
諸葛亮在稱贊廣都長蔣琬時,說:“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
”足見他對地方官吏要求以安民息民”為施政的根本。
也正因為他發現蔣琬是一位體察民情、注意實際、腳踏實地的能吏,故後來他提拔蔣琬做了丞相府參軍、長史,甚至于後來讓蔣琬作了他的接班人。
為了讓農民安心從事農業生産,諸葛亮取締一切“妨害農事”的弊端,要求“唯勸農業,無奪其時”。
“勸農管農”之策。
諸葛亮從蜀國國小貧弱的實際出發,提出“務農殖谷”、“唯勸農業”、“休士勸農”的政策。
在《為後帝伐魏诏》中他提出“勸分務穑以阜民财”,希望“以農富民,以農富國,做到民殷國富”。
為了加強對蜀漢農業的監督和管理,諸葛亮還專門設置農官。
《通典·食貨志》載:“大司農一人。
魏國初置大農,黃初元年改大司農。
蜀、吳同。
”可見,蜀漢和魏吳一樣,設有大司農一職,用以管理農業,諸葛亮先後以秦宓、孟光這兩位有才識的學士擔任大司農。
在地方,諸葛亮則設育“督農”之官。
《三國志·蜀志·呂又傳》載:“(又)徒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繼軍糧”。
又《蔣琬傳》載育“督農楊敏”,可見呂又和楊敏都曾擔任過“督農”之官,從事過勸農、管農之事。
另外,諸葛亮還設有“司金中郎将”,督造農具,以改進勞動生産工具,提高農業生産效率。
“薄賦減負”之策。
諸葛亮在發展農業的同時,還制定了減輕農民負擔的“薄賦斂,無盡民财”的“薄賦”政策。
他重視發展農業,既希望農業給蜀漢政權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以用于“北伐曹魏,恢複漢室”之大業,又堅決制止橫征暴斂,讓農民“素有蓄積,以儲其後”。
此外,諸葛亮所施行的裁減官職、簡化機構的措施,對于減輕農民的負擔來說,也有裨益。
陳壽評之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規,約官職,從權制。
”
(二)興修水利。
諸葛亮在發展農業生産的同時,非常重視水利工程的維修和建設。
現在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産的都江堰,在三國時期的古名為“都安大堰”,亦稱為“湔堰”。
左思《蜀都賦》又把它叫做“金隄”,是秦時蜀守李冰在成都平原上主持修築的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西漢文翁為蜀守時,對其作了較大的整修。
《華陽國志》上說,文翁“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
諸葛亮對都江堰的修理和維護非常重視。
《水經注·江水注》載:“(灌縣)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謂之金隄……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諸葛亮把都江堰看做農業的根本,國家的資源,專門設置了堰官加強管理,并抽調1200名士兵常年進行保護和修理,使大小渠道暢流無阻。
在諸葛亮的影響下,後主劉禅也到過都江堰,“看汶(岷)水之流”,視察過水利工程。
此外,《一統志》載:“大諸葛堰、小諸葛在金齒指揮使司城南一十五裡,皆有灌溉之利”,可見大諸葛堰、小諸葛堰是具有灌溉之利的水利工程。
為了防止水患,諸葛亮在成都附近修築了防洪工程——九裡隄。
《成都府志》載:“九裡隄在府城西北隅,其地窪下,諸葛武侯築隄九裡,以防沖”。
由于諸葛亮對水利的重視,使成都平原形成了“沃野千裡”、“水旱從人,不知饑謹”的繁榮興旺景象。
晉人左思在《蜀都賦》中用“溝洫脈散,疆裡绮錯,黍稷油油,梗稻莫莫”來描述成都平原的豐收景象。
後來,蜀亡時,後主劉禅在降表中也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