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略論諸葛亮的重農思想及其影響

首頁
    的把成都平原描繪成“百姓布野,餘糧栖畝”的一片豐饒的圖景。

    以上材料充分反映出諸葛亮興修水利後給成都平原帶來了興旺的豐碩成果,大大促進了蜀漢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重視發展經濟作物。

    蜀錦是蜀國的特産,當時在西南地區極為暢銷,同時還有大量蜀錦被魏吳所購。

    諸葛亮曾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在諸葛亮的倡導和支持下,蜀錦的生産規模空前發展,近人徐中舒在《蜀錦》一文中稱“蜀錦之盛,當在蜀漢之世”。

    左思在《蜀都賦》中用“圜圚之裡,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抒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的詩句來生動描繪當時成都織錦業的盛況。

    蜀亡之時,國庫中還儲存“錦、绮、彩、絹各二十萬匹”。

    衆所周知,絲織業的發展是要以種桑養蠶為基礎的,由當時蜀錦生産盛況可以想象出蜀國人民種桑養蠶是多麼的普遍,就連身為蜀相的諸葛亮在成都的家中也“植桑八百株”。

    在諸葛亮的鼓勵和帶動下,蜀國人民積極種植經濟作物——桑樹,從而有力推動了蜀國織錦業的發展,為蜀國帶來了滾滾财源。

    除植桑外,蜀國還種麻。

    《水經注》載:“漢水右對月谷口。

    山有坂月川,於中黃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饒水田,故孟達與諸葛亮書,善其川土沃美也”。

    《三國會要·職官下·郡國官》有“蜀有工官、堰官、柑官、橘官”的記載,可見當時諸葛亮對經濟作物柑、橘的生産也很重視,并特設置了官員加以管理。

    總之,諸葛亮能根據蜀國山多平原少的實情,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作物,符合蜀國當時的國情,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蜀國的經濟和财政收入。

     (四)開發西南落後地區。

    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後,針對南中落後農業生産的現狀,對南中進行了開發。

    他在南中地區推廣漢族地區的先進耕作技術,“命人教打牛以代力耕,彜衆感悅”。

    注意擴大耕地,興修水利,促使南中地區的農業進一步發展。

    把住在深山密林中的“上方夷”,“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成為“下方夷”。

    南中當時不少民族還處于奴隸制度生産關系中,諸葛亮把“夷帥”統治下的一些“羸弱”的奴隸分配給大姓作為部曲。

    對一些不服從大姓的所謂“剛狠”、“惡夷”,便鼓勵大姓出金帛收買他們,以作為“家部曲”。

    諸葛亮把大量奴隸變為部曲,使封建生産關系得到了改善,從而促進了南中地區的農業生産的發展,南中的發展為蜀漢提供了大量物資。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曰:“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三國志·蜀志·李恢傳》也載曰:“南土平定,……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是費用不乏。

    ” (五)積極軍屯。

    諸葛亮指揮軍隊作戰時非常重視糧食的供給,他認為“軍以糧食為本”。

    然而在其對曹魏進行的六次北伐中,常因路途遙遠、道路艱險而軍糧“饑于運輸”,結果每每因軍糧不濟而被迫退兵。

    諸葛亮在積極改進運輸工具的同時,也利用戰事空隙“分兵屯田”。

    建興十年(232),“亮休士勸農于黃沙”。

    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進行第六次北伐,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于渭南,“(亮)以前者數出,皆以運糧不繼,使已志不申,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三國會要·食貨》注引《水經注》曰:“漢水又東,黃河水注之,水側有黃河屯,諸葛亮開也”。

    屯田士兵平時一面軍訓,一面生産戰時出征,閑時屯田。

    屯田可以解決一部分長途運糧的困難,又可減少農民的負擔。

     (六)正确處理農戰關系。

    諸葛亮執政蜀國後的中心任務,一是鞏固後方、發展生産,二是北伐東征、完成統一。

    鞏固後方、發展生産就是要發展農業北伐東征、完成統一,就是要進行征戰。

    那麼對于國小力弱、人口稀少的蜀國來說如何正确處理農和戰的關系便顯得非常重要。

    諸葛亮認為“足兵足食”是戰勝敵人的重要條件,所以必須“以農養戰”。

    蜀國征戰雖多,但為了縮減軍事開支,保證有充分的勞力從事農業生産,諸葛亮實行了“減兵省将”的政策和“十二更下,在者八萬”的兵士輪換制,把兵員控制在一定數量上,走精兵之路。

    對前線作戰的将士,則采取定期退伍,到期輪換的辦法,即使在戰争頻繁的歲月,也堅持把一小部分士兵換回後方,以保證後方有充足的勞力進行農業生産。

    這一措施不僅保證了農業生産的正常發展,同時也是蜀軍能保持旺盛士氣的原因之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