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諸葛亮重農的影響
諸葛亮通過各項重農政策的實施,取得了諸多成效:(一)使蜀國農業經濟得以恢複和發展。
由于劉備與劉璋争奪益州的戰争曠日持久,緻使益州地區生産凋零,人民窮苦不堪,出現了“民如浮雲”的現象。
針對這一情況,諸葛亮在治蜀過程中采取重農措施,推行“安民息民”、“勸農管農”、“薄賦減負”之策。
這些重農措施符合人民的願望,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使得人們願意回到土地上,積極從事農業生産,發展農業經濟。
蜀國的農業生産在短期内得到恢複和發展,在一些地方農業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如前左思在《蜀都賦》中用“黍稷油油,稉稻莫莫”來描寫蜀中地區的豐收景象。
晉人袁準也稱諸葛亮治蜀“田疇辟,倉凜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重農政策在蜀國很快收到了成效,使經過戰亂後的蜀國農業生産迅速恢複和發展起來,農業的恢複和發展也帶動了手工業、礦冶業和商業的發展。
(二)促進了手工業、礦冶業的發展。
農業的發展,增加了人民對手工業産品的需求量,促進了與人民生活生産息息相關的紡織、鹽鐵等手工業的發展。
在紡織業方面,蜀國的織錦業當時最為發達,居魏蜀吳三國之首。
當時的織錦業盛況在前面已提及,這裡不再贅述。
蜀國的礦冶業以鹽、鐵、金、銀為代表。
《華陽國志》載:“(鹽井)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鬥鹽家火煮之,得無幾也。
有古石山,有石礦大如蒜子,火燒合之,成流支鐵,甚剛,因置鐵官。
”井火即天然氣,可見,蜀民當時已用天然氣煮鹽,并增加了産量。
由冶出的鐵“甚剛”,可見冶鐵的技術又有了進步。
諸葛亮對鹽鐵實行專人管理。
《三國志·蜀志·王連傳》載:“(連)遷司鹽校尉。
”《三國志·蜀志·張裔傳》載:“(裔)還為司金中郎将,典作農戰之器。
”手工業、礦治業的發展反過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特别是冶鐵技術的提高使鐵器在西南地區得到廣泛使用,對提高西南地區的勞動生産率是有相當幫助的。
(三)增進了商業的繁榮。
三國前期,中原地區由于戰亂,商業已不如漢代,而蜀漢的商業,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帶動下,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繁榮。
蜀漢政權采納了劉巴的建議:“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
錢币的鑄造,方便了交換,繁榮了市場,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成都是當時蜀國的都城,是西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商業異常繁榮,左思《蜀都賦》描繪道:“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賈貿墆鬻,舛錯縱橫,異物崛詭,奇于八方。
”特别是前文提到的蜀錦,當時聞名全國,遠銷魏、吳,“魏則布于蜀,而吳亦資西道”。
商業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是水陸交通的發展,使西南地區和中原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有了更緊密的聯系。
最重要的是為貧弱的蜀漢帶來了大量的财政稅收,增強了蜀漢的經濟實力,使其有足夠的财力和魏吳抗衡。
(四)鞏固了蜀漢政權。
蜀漢政權在三國中統治的地盤最小,所轄區域人口也最少,加之連年征戰,國家财力入不敷出的局面經常出現。
諸葛亮采取重視農業、積極發展農業生産的措施,解決了軍需和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對财力的需求。
同時也使得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也相當穩定,出現了“田疇辟、倉廪實、器械利、蓄積饒”,“天下通财,路不拾遺,民無去就”的繁榮景象,這使蜀漢政權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也為蜀漢這個蕞爾小國的崛起,并與魏、吳兩個大國形成了鼎足之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諸葛亮重農的原因
諸葛亮重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農是對法家思想的繼承。
近人論諸葛亮的學養,多說他是“内儒外法”,也有人認為他是“法道合抱”。
總之,法家思想是諸葛亮的核心思想已被世人所公認。
諸葛亮躬耕隆中時,曾自比“管仲、樂毅”,而管仲是中國法家的鼻祖,其核心思想就是“重視耕戰,厲行峻法”。
正是在管仲的幫助下,齊國才得以壯大,稱霸寰宇。
法家思想的其它代表如商鞅、韓非等人也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産。
商鞅認為“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
韓非認為“富國以農”“能越力于地者富”認為不重視農業生産,農業生産荒廢,必然是“田荒則府倉虛,府倉虛則國貧”。
所以,繼承